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农业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从1840年到1949年为近代农业时期,近代农业从无到有,初步发展。1949年至今为现代农业时期,其间颇多曲折,但就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远非前期可比。

  一、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国内商品流通以粮食位居第一,但到20世纪初期已被工业品棉布、棉纱取代。外国工业品的倾销使我国城乡手工业和传统的家庭纺织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这一切促使农业商业性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及蚕桑业迅速扩张,在一些口岸和交通发达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少专业化的产区。

由于封建统治者只求苟延残喘,不愿做根本变革,国力江河日下,连年被动挨打。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统治者加重对农民的剥夺,各种苛捐杂税令民不堪负荷,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农业生产日趋萎缩。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尤其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诸多社会矛盾激烈冲突的具体反映。因此,经历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后,中西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甚至中国农业中一些传统优势也丧失殆尽,日益受到外国同类产品的冲击。

严酷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仅仅靠引进西方的洋枪洋炮和机器制造不足以救国。要想使中国富强,必须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这样,清末民初一场改良政治,全面学习西方的运动风起云涌。农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和主要部门自然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方面。

二、近代农业的初步发展

清末民初,近代农业的传播与引进主要表现在办农报和译农书方面。这方面成绩最著者当推农务会。农务会是罗振玉等一批热衷于改良中国农业的社会贤达于1896年在上海创立的,它倡导“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济利源”。农务会主办之《农学报》1897—1906年共出315期,是中国最早和最系统传播近代农业知识的刊物,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始于1862年,但一直没有农学堂。直到1897年和1898年中国近代最早的两所农业学校浙江蚕学馆和湖北农务学堂才先后成立。1898年中国最早的农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农科也于北京建立。这一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不少学生赴日本和欧美学习农业科技。他们学成后大多回国,为中国近代农业的创立与发展,为中国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到40年代中期中国已有国立、省立和私立高等农业院校40余所,在校农科大学生1万多人。在农业科研方面,继1906年清政府在北京设农事试验场后,民国政府于1931年建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地方性农事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到 1933年,中国已有各类农业机构691个,在职人员 7 600多人,其中试验研究机关278所。(表9-1)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不只是依赖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不少改良农业与农村的社会团体也做了大量工作。

因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和农业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近代农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以作物育种为例,抗战爆发前主要栽培作物大多有了中国自己选育的品种,如东南大学赵莲芳育成的籼稻良种“帽子头”,中国最早采用杂交方法育成的“中山一号”及中央农业试验所选育的“中农4号”和“中农34号”,金陵大学农科育成的小麦良种“金大26号”、“金大2905”和中央大学金善宝选育的“中大2419”;江苏南通甲种农校选育的鸡脚棉,金陵大学选育的“百万华棉”,东南大学选育的青茎鸡脚棉、孝感长绒棉、江阴白皮棉以及中央农业试验所选育的“斯字棉”和“德字棉”,等等。可以说,在农业科技的各个主要方面均有一定的进展。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实际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三个统治区。在国统区,土地集中的态势有增无减,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因日寇封锁打压,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国民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对棉花、蚕丝、桐油等强行征购。因通货膨胀严重,田赋由货币改征实物,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村生产力下降。

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加强殖民主义经济统治,大规模进行农业、林业和渔业移民,发展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实行统制。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新占领区,实行对非占领区的封锁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给中国农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共产党改以前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做法为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封锁、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共中央还作出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决策。实行军队屯田,边生产、边打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受到了农民普遍的欢迎,经济日益发展,社会日趋稳定,为最终获得全国性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总而言之,近代农业在中国起步晚,其间又战乱不断,使农业现代化进程较之日本等国明显迟缓。
  本文标题: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8.html

顶一下
(6)
75%
踩一下
(2)
25%
-------
欢迎你对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近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