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冢揽胜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冢揽胜 > 龙的传人祭龙师--伏羲陵

龙的传人祭龙师--伏羲陵

时间:2012-08-21 11:4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到了封建时代成为皇权的象征。其实,龙还是远古时代各个民族不断融合的产物。它代表着每个民族,是华夏民族统一的象征。一首《龙的传人》一经唱出,立刻风靡神州大地,引起举国共鸣,正是“龙”所蕴藏的民族统一文化含义得到认同的结果。由于龙的雏形产生于远古伏羲时代的图腾崇拜,所以伏羲被尊以“龙师”之称。伏羲陵千百年来倍受尊崇,是所有华夏子孙朝祖的圣地。1993年,伏羲陵被列为全国18 大名陵之首。地理

  伏羲亦称太昊伏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十分重要的人物。据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下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燃狼烟二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伏羲与女娲作为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神话,其影响是深远的。清初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记载:“苗人腊祭日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至今苗族传说中,仍认为苗族一系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兄妹二人遭遇洪水之灾,人类仅剩他们时,毅然结为夫妻,承担起繁衍人类的重任。所以,民间亦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据史料记载,伏羲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贡献:结网罟、养牲畜、画八卦、定姓氏、制嫁娶、作甲历、造琴瑟等。关于伏羲创造八卦,在《易·系辞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八卦发展、派生出的《易经》或《周易》,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也对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赞叹道:“《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说:易道“乃是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及其规律的基础。”至于伏羲与龙的关系,则是中国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产物。龙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究竟是从鳄鱼、蜥蜴、蛇演化而来,还是从灭迹于六千七百万年前中生代的恐龙化石演化而来,已不可知,现唯一可考的依据来自神话和传说,即伏羲氏以龙纪,是以蛇的出入蛰为物候。龙的形象起源于伏羲,完成于炎黄华夏统一时代,成为各部落联盟统一的象征。因此,在《易经》里,各种取象中最多的就是龙的形象。到了汉代,大量的壁画、墓砖上出现的人首龙身(蛇身)的伏羲与女娲的形象,呈身尾相交状为多,便是明证。龙的形象与人类发生关系,追朔至古的也就是伏羲。伏羲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 公里的蔡河北岸。据最新资料载:伏羲陵庙南宽485 米,北宽396 米,西长784 米,东长817 米,陵域占地330,000 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金碧辉煌。极目望去,巍峨的殿宇错落于松柏古槐的碧绿林涛中,令人神往。伏羲陵由三道皇城护卫,分外城、内城、紫禁城。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渡善桥、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寝殿、太始门等建筑。内外城之间又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寝殿后的伏羲陵墓高20 余米,周长150 米,呈上圆下方状,寓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的一通石碑上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字样,字大径尺阴刻,古朴雄浑。墓碑前还有先天八卦坛,卦序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系伏羲八卦天地自然之数。在伏羲陵墓后,还有蓍草园一座,面积80 万平方米,以纪念伏羲发明抓蓍草占八卦。现整个陵园占地500 余亩。地理

  远古先民们求卦为何习惯用蓍草,而不用其它演算工具(如树枝、谷粒、棋子等)呢?这依然与先民对蓍草的崇拜和神话有关。据《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说文解字》也说蓍草“生千岁(才)三百茎。”这些传说无疑给蓍草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于是历代相传此草非圣人之地而不生,故为历代钦差大臣前来祭祖复命之信物。

  据有关古籍记载,太昊伏羲陵建于春秋前。五代蜀人杜光庭《录异记》卷八曰:“陈州为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东关外有伏羲墓,以铁锢之,触犯不得,时人谓之翁婆墓。”(陈州即今日淮阳)汉代在陵前建祠,以后历代均有修葺祀祭,成为历代祭祖重要的活动场所。1949 年以后,政府多次拨款对伏羲陵进行修缮,并于1963 年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政府又拨款200 多万元,社会赞助60 多万元,对伏羲陵进行了全面整修。1993 年,农历二月初二,淮阳县人民政府举办了“首届中国龙都朝祖会”,在统天殿前以太牢之礼对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同时还召开了“首届中国伏羲文化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不仅对“龙师”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将淮阳太昊伏羲陵列为全国18 大名陵之首。

  正因为伏羲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加之年代旷久,伏羲陵的文化积淀深厚,有的已形成一种民俗。如古老的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许多乡村至今还保留着“正月里不理发,留到二月二”的习俗。而在太昊伏羲陵,自古以来一直沿袭着为期一个月的二月古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陵前,焚香祭拜,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人们举龙旗、献龙舞、颂龙祖、歌龙德,在许多祭礼品及各种玩具上绘制龙的图案,洋溢着强烈的龙文化气氛。因为伏羲是中华始祖,民间认为他能带来子孙繁盛。在陵园显仁殿墙壁上有块青石板,上面有个小洞,人称“子孙窑”。据当地人介绍,传说妇女摸摸“子孙窑”便能怀孕生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子孙窑”被人们摸得乌黑透亮。在太昊伏羲陵庙内,历代名人题联甚多,表达了世人对伏羲氏人类始祖的崇敬和感恩。如王掌丝的联:

  泄造化之机缄,万世交章开易象;

  规山川之形胜,千秋陵寝奠淮阳。

  1995 年,全国城建专家郑孝燮、文物专家罗哲文在考查了太昊伏羲陵后,给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写了一封信,信中称:“今者,有河南淮阳县太昊伏羲陵,其规模之大,保存建筑之完整,远胜炎黄二帝陵,⋯⋯因不久前我们二人曾前往实地考察,深感陵庙之重要与古建筑保存价值之大,实有加以支持之必要。”同年10 月22 日,《中国文物报》特辟“淮阳人祖地,胜迹古文明”专版,在淮阳县主要负责人李华亭、李军法领衔下,对太昊伏羲陵做了全面介绍。人们有理由坚信: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太昊伏羲陵这一中华墓葬文化瑰宝,一定会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本文标题:龙的传人祭龙师--伏羲陵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zhong/112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zhong/1125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龙的传人祭龙师--伏羲陵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龙的传人祭龙师--伏羲陵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