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洞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洞 > 沅阳岩厦青龙洞

沅阳岩厦青龙洞

时间:2010-01-29 01:0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贵州省的沅阳河,犹如一条彩带串起颗颗珍珠,镶嵌在黔东南的高原。位于镇远县城东沈阳河畔的青龙洞,就是一颗珍珠,闪烁在沈阳河东岸的中和山上。中和山为一座长约300米、高80米的小石山,有祝胜桥跨沈阳河与镇远城区相连接。中和山临河一侧为陡峭石崖,崖上洞穴纵横,钟乳丛生。其中较大的洞穴有青龙洞(又称太和洞或南洞)、中元洞(又称中和洞或北洞)和位于两洞之间的紫阳洞,合称青龙洞群,是国家级沈阳河风景名胜区的景点组成部分。青龙洞由于地处两水夹流、绝壁千丈的中和山崖上,从江岸仰望,如悬空殿宇,重重叠叠,壮丽异常,历来称“入黔第一洞天”,也是“湘楚”入“夜郎”的交通孔道,因此才得名较早。青龙洞侧有两道瀑布自山巅直泻,如白蛟斗于峡中。巅顶平宽,元代置总督府于此。

  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太和洞,在中和山南,玄妙观后,昔有道士李道坚修养于此。”北洞在中和山北,今改为东岩洞,嘉靖元年(1522年),太守黄堂建塑晦翁像于内,名曰“紫阳院”。明曹学侄《贵州名胜志》记载:“府城玄妙观后有太和洞,广一丈二尺,案一丈八尺,旁有一支洞,深黑不可入。”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太和洞,即青龙洞,在中和山下,广丈余,窦倍之。幽折而上,旁有支洞,深黑不可入。亦名‘南洞,。”“中元洞,在太和洞之北,亦名‘北洞’,又名‘东岩洞’,较南洞更深广,明嘉靖间知府黄希英祀朱文公干内。”清田榕《游青龙洞》五律一首曰:“骊步石梁渡,飞流下铁溪。呀然古洞口,清绝宝坊西。波暖龙鳞动,崖攒雁齿齐。攀援幽兴极,蛮磕正相携。”由上古书记载及实地观察得知,青龙洞群是一座岩屋(岩厦)性质的洞穴系统,它们宽为一丈有余,窦倍之,支洞较多的临河岩厦类型。然而它却是名扬中外,除了因为沈阳河是“武陵五溪”之一,“合西来诸水”,为黔东“水陆都会”、“湘楚”入“夜郎”的孔道等交通重镇外,青龙洞的古建筑群和诗人墨客的遗迹也使它蜚声全国,吸引着中外游人,成为著名洞穴。

  青龙洞古建筑群主要是从明弘洽、嘉靖以来陆续建造起来,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六组古建筑群组成的。在中和山石崖上的总体布局是依崖傍洞,贴壁凌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径连绵,回廊如带。建筑物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布局十分奇巧,工艺精湛别致。

  青龙洞依崖傍水,从水边到洞口,有青龙洞牌坊、灵官庙、吕祖殿、保山殿、半亭、观音殿和玉皇殿等七个建筑单元。大门为塔式牌坊,门额石刻阴文竖写草书“青龙洞”三字,系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大门两侧有阳文石刻楹联:“文笔临溪,二水潦洞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门内石坎上,有清道光年间杨芳题刻的“海上飞来”四字。向内石台上建有硬山顶灵官庙。吕祖殿为一座三层殿堂,一层)郎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三楼客堂有光绪年间知府汪炳傲撰写对联:“瓮里天,洞中仙,谁造这石头,未经混沌先开窍;马蹄云,帆脚雨,你看那溪水,一出江湖不问津。”左侧有观音殿,是两层殿堂重檐硬山顶建筑。底层檐柱吊脚支撑在半崖上。殿前走廊南端有过廊与吕祖殿三楼连通。南侧有保山殿,为重檐悬山顶建筑。保山殿南,有紧靠石崖洞口修筑的六角攒尖顶半亭二座。沿观音殿后的石级ii‘旋而上,可以从北侧洞口进入青龙洞,洞口却敞开于悬崖绝壁处。玉皇殿紧贴洞口凌空建造,为重檐庞殿式建筑,仅露前半部分,后面殿堂在洞内。其顶层“望江楼”已接近崖顶。

  紫阳洞也称“紫阳书院”,位于中和山石崖中段的上部。山门为塔式牌坊,嵋上横书“紫阳洞”三字,门两侧楹联为:“抚水无双福地;黔南第一洞天。”山门西北侧石山上,有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亭,山门后有一由天然石壁围就的小院。从小院东南面可登至青龙洞下的观音殿顶层,小院北面可达紫阳洞口石台上。石台外侧边沿,从南到北建有考祠、老君殿、圣人殿,多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均为吊脚或架空结构。这原是阴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黄希英所建的朱文公祠旧址,明末倒塌。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并名“紫阳书院”。现存建筑为光绪初年建。
  本文标题:沅阳岩厦青龙洞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dong/455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dong/455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沅阳岩厦青龙洞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沅阳岩厦青龙洞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