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土壤形成理论(3)

土壤形成理论(3)

时间:2010-01-29 02: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上式中,能够起主导作用的P外,又称为外部势或环境势,记作符号Ps;而P内以及特定系数m,则作为系统内部的状态变量,记作符号Uv,这样又可以把流写为:

  

  式中f为所存在的函数关系,有待于从理论解析中或者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得出。由此,我们可将前面曾经叙述过的方程变换成流的表达方式:

  

  i=1,2,…,n

  于是,土壤系统的总性质即为

  I(s,p,a)=f(L0,Px,t) (9.11)

  式中S为土壤性质;P为植物因素的性质;a为动物因素的性质;I为土壤系统行为的性质,它取决于3个因子:L0,Px和t;L0为初始状态变量;Px为外部势或环境势;t为系统所经历的时间。

  以上的分析过程可以参看珍尼于1961年所发表的论文。珍尼在文中发展了他在1941年的思想,进一步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土壤形成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在比较详细地研究了道库恰也夫定律以及珍尼的功能—要素方程(functional-factoral)之后,不少研究者发现了他们结论的基本缺陷并不完全在于定律本身或方程本身的内容,而主要在于他们所考虑的层次和所揭示问题的深度。概括地说,其基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成土因素中忽略或者轻视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当然,可以将道氏与珍氏的土壤形成过程归结为自然土壤形成,但是在现代地理学中,人类活动作为一个基本因子,改变土壤性质的速率是惊人的,不考虑这个因素的作用,土壤形成过程的表述既不能算是全面的,也不能算是深刻的;其二,在两位地理学家的概念式表达中,似乎比较偏重于表象的、直观的或形态式的解释,而没有更加深入地探讨土壤形成的主导动力,或者说没有很好地涉及到影响成土过程的核心因素,即力能学在土壤过程中的本质作用。这种本质作用不是或不完全是外在的,而是隐性的和潜伏的,但不认清这种本质作用,仅凭外观和表象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深入研究的层次,也不可能揭示土壤形成过程的机理,其结果势必影响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论解析和定量模拟。以上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缺陷,并不意味着抹煞这两位科学家的巨大贡献,相反,他们的开创性功迹将一直彪炳于研究土壤过程的历史之中。这里要指出的是,自从道库恰也夫提出他的理论以来,将近90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很大的突破,其基本原因可能就在于此。因之,在今后理论的发展中,很自然地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上。

  1982年,纳维(Naveh)在研究半干旱的地中海草原时,曾经考虑对珍尼等人的功能—要素方程加以必要的订正。正如已在上段中指出的那样,纳维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于土壤过程(表现在土壤行为上即是它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的生产力水平(Ys),在一个确定的时间(t)可以被定义成一个多状态变量方程,即它应当作为该地理空间上(一个确定的地点)独立的初始状态因素的函数,如土壤成土母质(P)、地质地形因子(R)、有机质的外在潜力(O)、气候因子(Cl)及人的管理措施(Hm)。于是依照珍尼方程,就可写出:

  Ys=f(Hm,P,R,O,Cl,t) (9.12)

  倘若所有其他的状态因素均保持常数,则规定在时间ta时该类土壤的生产力水平Ys,与当时相应的气候状态因子Cl,以及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Hm1和Hm2(即人类的不同管理措施)有很明显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成:

  对于t=ta,Hm=Hm1或Hm2时,

  
  本文标题:土壤形成理论(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4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土壤形成理论(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土壤形成理论(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