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地理地带性解析(5)

地理地带性解析(5)

时间:2010-01-29 02: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理想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和影响的第二个原因,为地表物质组成的不均一,尤其是海洋与大陆两大物质体系的存在,将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贮存、透过、反射、发射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对太阳辐射能擒纵能力的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地表空间之间能量交换的程度、频率、方向等就有了不同等级的随机性干扰,使理想的地带性规律发生很大变形。过去曾有人把因这种作用所致的与纬度相分离(或不同向)的地带性转换,称为经向地带性。究其实质不过是因为地表物质组成不均匀,使得在南北方向上的能量交换迭加上其他一切非南北方向上的能量交换,引致出地带性规律的畸变而已。这种形式上变换的第一位因素必然归结为以水为代表的物质分布对能量分布的变换上,在它的作用下,一切边缘效应、滞后效应、绿洲效应等均会产生并对地带性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地球表面物质组成不均一的影响,无论怎样巨大,依然要受到地带性理想模式的总制约,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地带性的存在。

  理想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和影响的第三个原因,是地表面的起伏不平和高度位置“非规整”变化。由于地表物质分布的不均一,致使理想地带性产生复杂畸变,并在此基础上,再迭加高度位置在空间场中的随机性变化,将对已经复杂了的能量交换和能量分布,再进行更深一步的复杂化。它的再分配功能使得许多地域几乎看不到原始地带性的影子,从而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全球地理空间分布的真实状况。

  以上我们从基本假设出发,逐渐推演到真实的地表状况,它符合于以下5个阶段的递进:

  (1)理想地带性C0:C0=f(φ)

  (2)天文因素干扰:ψ(C0)=ψf(φ)

  (3)物质组成干扰:F[ψ(C0)]=Fψf(φ)

  (4)高度起伏的干扰:P{F[ψ(C0)]}=pFψf(φ)

  

  式中φ为地理纬度,P,F,ψ,f分别为不同的函数形式。只有当各类函数形式被清楚地表达并解析之后,纯理论的地带性解释也就接近完成了。因此,地带性C事实上是对于理想地带性C0的丰富和推延,是在原型基础上的不断复杂化过程。在真实的地球表面上,我们总是可以寻找出这样一些地区,它愈是接近于我们所作的基本假设条件,在该区域上的地带性的表现就愈明显,也愈接近于理想地带性的雏形。例如西伯利亚平原,中国东部季风区等,就具备这种代表性。俄国地理学家道库恰也夫能够明确提出地理地带性规律,并能够显现该规律与基本地表条件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该如实地认为,由于地表面的真实状况距离我们所作的基本假设相去甚远,所以不可能在全球找出完整的全面接近于理想的地带规律性分布。但是不管对于理想地带性具有如何的畸变和被干扰,不管各种影响多么复杂,从整体和宏观上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地表空间分布的基本事实,仍然可以统一地归属到地表对初始太阳辐射能空间分布的响应上。显然这里是把水的作用归结为它对于能量分配、能量流动和能量载荷的基本作用上了。可以断言,抓住了这个中心,也就寻找到了解释地带性规律的关键,从而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基础去完整地阐释地理面中空间分异的规律。

  在地理地带性研究的半理论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形成地理地带性的原因在于地表热量与水分状况的不同组合所致,应该说这已经从现象的表述向本质的认识深化了一大步,但它们仍然无法将全球真实的空间分布,在特定的原则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其内在的机理尚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尤其对于业已熟知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对于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对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以及对于二者之间既有相当的差异,又有更多的相似;既有表现方向上的不一致,又具备在发生上的共同性等,尚未见到深刻的理论解析。热带地区的高山,常可在几十公里的水平距离内,从山下的基带到几千米的海拔高度上,分布着从低纬到极地的广达几千公里水平方向上所看到的相类似的地理景观。现象的相似,必有其内在的原因,对于这种奇异的一致性,尤须从本质上寻找原因,这样才可把关于地理地带性规律的研究,上升到纯理论的本质探讨阶段。
  本文标题:地理地带性解析(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3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地带性解析(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地带性解析(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