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利用改良分区(4)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利用改良分区(4)

时间:2013-03-02 21:3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0~15  坡地  0.327  0.048    4.746      0.326   0.054    4.911     0.220  0.065   4.416
(厘米)  梯田  0.362  0.053    2.714      0.319   0.061    5.754     0.394  0.062   3.752
     坝地  0.368  0.054    4.063      0.335   0.065    7.223     0.450  0.113   5.513

15~30  坡地  0.274  0.075    2.745      0.276   0.057    7.079     0.262  0.045   4.416
(厘米)  梯田  0.294  0.066    1.698      0.280   0.059    6.442     0.293  0.052   6.102
     坝地  0.336  0.076    2.800      0.283   0.085    7.476     0.263  0.069   10.900

 比值  坡地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梯田  106.3   84.8     86      102.1   103.0    114      123.5   122    110
     坝地  280.0  106.8     85      106.0   119.0    120      131.6   195    151


   但是应当注意到,  坝地是淤积而成,必然引起容重增加,孔隙率减低,从而恶化土壤物理性质
(表7.73)。这种状况,在坝地淤成早期尚能增加保存养分的作用,但时间增长,势必引起土壤板结。
因此应及时采取深耕,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加以预防。此外,坝地还应注意排水,
预防盐渍化与沼泽化发生。
   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有涝池,水窑和引洪漫地等,这些以蓄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能够起到拦蓄地
表径流和泥沙的作用。

表7.73   绥德水土保持站坡地、梯田、坝地物理性状

           容重(0~25厘米)克/立方厘米
土地类型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坡地        1.30     1.27     1.24
  梯田        1.33     1.33     1.29
  坝地        1.30     1.33     1.41

         孔隙率(%)
土层深度(厘米)  坡地     梯田     坝地
 0~15       53.32    51.00    52.29
15~30       51.23    49.73    48.31
30~50       52.08    49.45    49.10

   生物措施主要是造林种草,绿化荒山,这不仅可以截流保水,还有直接效益。在本区西北部,荒
山荒坡面积约占60~70%;中、北部荒山荒坡面积约占50~60%;南部原区荒山荒坡面积也占50%上
下,造林、种草的潜力是很大的。
   在水土保持各种措施当中,林、草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因为造林种草可以增加地面被覆,
减少雨水对地表的直接打击;林草根系能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冲能力;林草下的枯
枝落叶层还可保蓄雨水,防止地表径流;森林还有减缓风速,减少土壤蒸发,截留雨雪,增加空气湿
度,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林草截流雨量、拦截泥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植被种类而异,不同植被
下的水土流失情况差别很大,据一些观察资料表明:阔叶林、灌木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大于针叶林;
  本文标题: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利用改良分区(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20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20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利用改良分区(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利用改良分区(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