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新地球观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新地球观 > 海底磁异常(2)

海底磁异常(2)

时间:2011-02-06 22:0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由于火山喷发具有间歇性,所以喷出的大量熔岩很难恰好在一种极性转向到另一种极性时被磁化,然而深海沉积物则基本上是连续沉积的,也就是说,深海沉积物有可能提供连续的地磁极性转向记录。这一判断,特别是深海沉积物的反向磁化现象,终于在1964年被哈里森(C.G.A.Harrison)等人首先发现,1966年美国学者奥普代克(N.D.Opdyke)等人又先后查明了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许多沉积岩芯也都具有正、反向磁化层相互交替的完整顺序。据此,赫茨勒(J.K.Heirtzler)等人于1968年在综合对比三大洋地磁异常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晚白垩世至第四纪的地磁极性年表(图4.6),为便于对比,他将表中的关键磁异常条带进行了统一编号,共编成32个磁异常条带,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局部地区还出现了33和34号磁异常条带。洋脊顶峰为1号磁异常条带,向两侧号数越大年代越早。每个磁异常条带都有相对应的年龄①。1976年拉尔森(R.L.Larson)等人又根据对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生代条带磁异常的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距今160~100Ma)的地磁极性年表(图4.7)。该表共编成26个磁异常带编号,在每个编号前冠以“M”字母,即M0~M25。由于缺少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故M异常系列的年龄仍然是近似的,但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使考克斯早年所建的地磁极性转向年表延伸到了侏罗纪晚期。

目前地磁极性在整个显生宙的周期性转向,已为地球科学工作者所普遍接受,并为超级计算机采用数学方法模拟地球磁场,以及内地核差速旋转的地质学观测所证实。志留纪以正向极性为主,晚古生代具有明显的反向极性(图4.8),中生代以正极性为主,新生代是混合的,实际上,自7000万年前开始,正、反极性倒转最为频繁,每隔100万年就发生1~2次,每倒转一次需时1000~2000年。到了近100万年,主要是正向极性,但正在变弱。有学者估计最近150多年正在向反向极性过渡。

条带状磁异常

由前述岩石磁化方向不同而引起的呈条带状分布的磁异常,即条带状磁异常(Linear magnetic anomaly),最早由英国学者梅森(R.G.Mason)等人于1958年首先发现于东北太平洋,它是一种特有的线状磁异常条带,与大陆上复杂的磁异常特点有明显的不同。条带状磁异常的主要特征,以冰岛凯夫拉维克西南约350km2内,由58条航磁测线所编制的磁异常图(图4.9)为例说明如下。

大洋中脊轴部AA磁异常特别显著,相互平行,正负相间,异常强度较大,为3000γ(伽玛),宽约40km;BB之间,即AA两侧各有12个呈平行对称分布的磁异常条带,每个宽约15km,异常强度较小,为500~1500γ,翼部为线条性较差,波长较大的磁异常。各异常剖面之间可以长距离逐个地进行对比(图4.9中的点线),其线条性、定向性均有明显表现。当然,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异常是可以被整体错断的,虽然错断带长度可达数百到千余千米,但错断的异常剖面,相互间仍可追踪对比,并据此可以得出错开的幅度。

条带状磁异常广泛分布于全球四大洋中,也见于边缘海及弧后盆地中,如菲律宾海和我国南海。四大洋中除印度洋中脊西南支外,其他洋中脊都有一组以平行于洋中脊方向延伸并呈对称分布的磁异常条带。在远离中脊的洋盆区,某些磁异常带除延伸方向比较复杂外,还有缺失条带状磁异常的静磁带出现。在一些无震海岭和洋底高原上,局部性的磁异常还扰乱了条带状磁异常的正常分布。
  本文标题:海底磁异常(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guan/2431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guan/24315.html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新地球观:海底磁异常(1)
欢迎你对海底磁异常(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海底磁异常(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