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城市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城市地理学 >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时间:2011-02-14 15:1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三章我们从理论上讨论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本章我们主要讨论世界和我国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进而讨论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为分析的方便起见,本节仅讨论前三个阶段,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将放在下一节讨论。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

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新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很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等。这些早期城市国家是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城市联合而成的。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共同影响之下,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的赫梯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也开始出现城市。公元前19与18世纪之交,赫梯人已建有设防城市,以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为最重要。腓尼基则与两河流域相似,出现很多城市国家,最重要的有乌加里特、阿瓦尔德、毕布勒、西顿、推罗等。腓尼基诸城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与埃及、克里特等地发生商业往来。约在同时,东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上也开始出现城市文明。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1922年,先是在信德地区的摩亨卓达罗,后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发现古城遗址,它们统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时期,估计为公元前2500—1500年,但也有一说上推至公元前3500年,从而使这两个城市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城市。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但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发达。城市有又高又厚的城墙,并占据相当大的面积,如摩亨卓达罗占地达260公顷。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两个城市进入繁荣期,人口估计为2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公元前2500—2000年,出现城市的雏型,公元前 2000—1600年间出现城市,我们将在第三节详细介绍。美洲和非洲作为另两个城市发源地,城市的出现略晚一些。在危地马拉热带丛林中发现的一座玛雅人城市埃尔麦雷多,其兴盛年代是公元前300年,产生的年代则应更早一些。在非洲,特别是在津巴布韦、尼日利亚、苏丹等地都发现了城市遗址,其中一些至少在公元1世纪就存在了。

综上所述,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从此,在亚欧非大陆上,从西部到东部,城市文明蓬勃地兴盛起来。澳大利亚著名史学家蔡尔德(V.G. Childe)称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史上的一次革命,他还强调了在产生古代文明的泛滥平原上灌溉过程与广泛贸易活动的兴起在城市革命上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L. Mumford)却认为:“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这是因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中,“商人”这一词汇是到公元前2世纪才出现的。从埃及、苏美尔、中国等地城市兴起原因看,王权制度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腓尼基、希腊等地城市兴起的因素中,商业的作用更大一些。因此,各个地方城市起源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从公元前1000年以后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衰亡为止,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这一文化的出现是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国,产生了可以与之媲美的春秋战国及秦汉文化,同样是以城市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各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导因素是铁矿的开采。而后,随着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贸易往来,商业也大大发展起来。这些因素促进了希腊奴隶制关系和阶级分化的发展,城邦国家也一个接一个出现。在最初兴起的希腊城邦中,尤以米利都、以弗所、卡尔息斯、科林斯等最为繁盛。雅典和斯巴达则是后来两个最大的城邦。希腊城邦发展中还通过移民在希腊以外地方建立移民城邦,将城市文明扩散到地中海西部和黑海地区。在新建立的移民城邦中,包括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叙拉古,高卢南部的马赛利亚,黑海南岸的西诺普等等,它们都是重要的工商业中心。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的阿提卡平原上,这里有肥沃的农田,大片的粘土(用以制造陶器),丰富的银矿和曲折的海岸线。这种良好的地理条件使雅典的人口、权力和威望大大发展起来。雅典的人口超过了40万人,其贸易往来远达埃及、南俄罗斯、利比亚、意大利和法国南部沿海地区。

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是:①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②大都有城墙环绕;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地位;④大都有中心广场,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⑤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荫道两侧居住着富人;⑥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人居住的地方;⑦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⑧城市统治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食,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

当希腊文明逐渐衰弱之时,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开始强大起来。公元100年时,罗马控制了地中海和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罗马的统治者不断进行军事征服,为这一目的建立了公路系统。正是这个公路系统,使罗马人在欧洲内陆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市场、行政中心和军事基地,现今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如伦敦、巴黎、科隆、维也纳等均始兴于这一时期。罗马在顶峰时,人口达80到100万,占地约206k2。罗马的城市建设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修建了环绕整个城市的长达数百英里的排水道,还有一些高达35m的建筑物,相当于10层或11层楼。至今,罗马还保存着规模巨大的浴池、斗兽场、宫殿寺庙的遗迹。但是,在罗马城市建设成就中极其富丽堂皇的另一面是极其奢侈糜烂。罗马是一个寄生城市,后来又发展为一个病态城市。芒福德称古希腊文化是讲求体魄强壮而又精神健康,而古罗马文化基本上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讲求满足物欲,靠自己的权势过着寄生生活。公元5世纪,罗马的城市文明与罗马帝国一起消亡。

在当时的亚洲内陆地带,波斯帝国十分强盛,东征西讨,扩大疆域。波斯帝国的首都苏萨城,以及波塞玻利斯城(今伊朗设拉子附近)都是当时有名的都城。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中世纪是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从罗马帝国消亡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达1000年。

传统见解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的黑暗时期,城市文明几乎消失殆尽。确实,罗马帝国的消亡使很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而南下的日耳曼人以农业耕作为主,对城市的依赖程度轻,加上频繁的战争使商路断绝,手工业、商业萧条,人们生活重心转入乡村,这些因素使欧洲很多城市衰落,如罗马城由近百万人减至4万人。但是,欧洲的城市传统并没有完全消亡,中世纪的后半期,约从11世纪以后,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出现,因此,笼统地说中世纪是“黑暗时期”是不确切的。

早在公元9世纪初,欧洲形成一些新的城市中心,巴黎有2.5万人,西班牙的科尔瓦多有16万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人口更高达30万人。在意大利,罗马有5万人口,那不勒斯有3万人口。9世纪时,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城市生活方式在欧洲重新复苏。查理曼大帝重新组织了欧洲的政治结构,还通过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等城市,重新开辟了贸易渠道。

10世纪末起,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如在法国,500个城市中有420个就是这样兴起的。还要指出的是,一些封建领主给予前来城市的工匠与商人以永久定居的各种特权和利益,从而保护了新兴的商人阶级。如果农奴在某法定城镇能够连续居住一年零一天,他的农奴身份和义务便被免除了。因此中世纪城市便成为一个竞争力很强的环境,它从农村向自己身边吸引了大批更有开拓精神和技能的人口。

尽管中世纪城镇初建时的政治需要早于其经济需要,军事上的考虑放在第一位,但随着商人阶级的兴起和商业繁荣,不久一些城市“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这是中世纪城市与早期城市的一个显著差别。随着贸易的复兴,城堡的君主也越来越依赖商人,以便从他们那儿得到奢侈品。其后果是商人的力量增强,被允许在城堡外筑起城墙自卫。由于城墙的存在以及君主们为获得奢侈品而对商人的依赖,城市的局部自治就出现了,而且自治的程度越来越大,最终形成“自治市”。

欧洲新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自治市”或称“自由城市”、“帝国城市”。自治市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与古希腊城邦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封建制的共和政体。12—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锡耶纳等,德意志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科隆等都属于这样的城市国家。

但是,自治市的权力并不能导致实现完全的地方自治,即不受任何外来干涉,因此一些自治市结成同盟以保护自己的政治与商业利益。在这些同盟中,最著名的是汉萨同盟。汉萨(Hansa)一词的德文含义为公所、会馆。最初只是德意志北部卢卑克、汉堡、不来梅几个城市为维护海上交通安全而联合,后来正式结盟。参加的城市最多时达160多个,以卢卑克为首。从14世纪到17世纪,汉萨同盟一直是北欧政治结构中的一个活跃因素,这些城市的自治权力则一直勃兴到19世纪中叶的俾斯麦时代。至今、汉堡、不来梅仍拥有庞大的自由港区。

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城市等政治客体,这些都说明了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

从总体上说,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仍较小。据估计,1400年,仅巴黎的人口达27.5 万,布鲁日、威尼斯人口超过10万,伦敦、罗马、那不勒斯、科隆、佛罗伦萨、根特等人口在4到5万之间。与西欧城市规模相比,当时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中国的北京人口达70万,日本的大阪、东京、京都、埃及的开罗的人口达30到40万,显示了更高的城市发展水平。
  本文标题: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shi/251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shi/2518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
城市地理学:世界城市(2)的发展史(1)
欢迎你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世界城市的发展史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