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杂谈
当前位置: > 地理科普 > 地理杂谈 > 为有源头清水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为有源头清水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时间:2014-11-07 22:3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刚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服务员们不再为代表委员们提供“沏茶倒水”的服务,而代之为给每位委员“私人订制”一瓶矿泉水,在矿泉水瓶上实行“实名制”,标明每个人的姓名。上午喝不完的,封存好后下午认领再喝,喝完以后才可以领取第二瓶“实名制”矿泉水。回答下面问题。
 
1.我国工农业生产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华北地区
 
2.下列有关我国各地利用水资源措施合理的是(    )
 
A.宁夏平原扩大灌溉面积            B.三江平原大面积排干湖泊和沼泽
 
C.长江中上游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D.华北大范围实施人工降雨
 
3.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
 
A.跨流域调水    B.防治水污染     C.兴修水库     D.节约用水
 
1.D  【解析】我国华北地区因降水少,季节分配不均,工农业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密集,需水量大,再加上污染浪费严重,成为我国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
 
2.C  【解析】扩大灌溉要考虑水资源数量,大量抽取地下水易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大面积排干湖沼,会破坏湿地环境,导致循环水量减少;大范围人工降雨要考虑其实施时的自然条件。
 
3.C  【解析】兴修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变化。
 
方法探索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世界各国积累了许多开源节流的技术和经验,主要分开源、节流两大类。开源包括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水库蓄水、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节流主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挖掘水资源潜力等。
 
开源主要有以下方面措施: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尽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防止开采过度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既可防治洪涝灾害,又可积蓄水资源。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水资源从丰水地区调至缺水严重的地区,缓解缺水严重地区的水荒。
 
海水淡化。随着科技水平的大大提高,海水淡化在欧美各国和中东地区发展很快,我国沿海城市,特别是北方沿海城市可大量发展。
 
人工降雨。在适当条件下人工降雨可缓解农田干旱。
 
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森林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功能,湿地有蓄纳洪水、调节降水的功能。保护森林植被和湿地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也有利于节水型社会建设,如我国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江平原湿地的保护等。       
 
充分利用矿井水。矿井水主要是煤炭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再利用。
 
利用城市雨水。在汛期积蓄城市雨水,可适当减少城市内涝。
 
运两极冰山,仅在理论方面,尚未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节流主要有以下方面措施: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从宣传教育和制定法律法规两方面实施,如阶梯水价等。
 
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浪费。科学的灌溉,如喷灌、微灌、滴灌等,可以大量节约用水。
 
降低工农业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较低,水浪费严重,农业节水有很大的潜力。
 
推进城市生活节水,重视城市生活污水的回收再利用。居民家庭和服务业采用节水器具、重视用水重复利用和回收再利用,可节约大量生活用水。
 
防治水污染和再生水的利用。防治水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过技术处理变成可再利用的再生水,既可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程度。

  本文标题:为有源头清水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kp/zatan/615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kp/zatan/6155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为有源头清水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为有源头清水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