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二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二

时间:2014-02-28 11:5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根据相关图表准确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3.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本文标题: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二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562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5629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二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二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