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论文 > 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时间:2010-01-29 00:52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内容摘要围绕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在全国建设起几大城市聚合群体或网络圈,最终在全国几大区域里形成若干个大中小城市协调配套的城市网络体系。

  以京津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华北城市网络群体;以上海为中心,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群体;以香港、深圳、澳门、广州为核心,发展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网络群体。还有,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网络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市网络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网络群,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平原城市网络带,以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城市网络群等。另外,在鲁、湘、皖、赣、云、贵、甘、新等省区,应着力培育大城市和中心城市。

  无论是在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核心都是要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外转移,而城市化又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目前以小城镇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思路不但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矛盾,也与我国的资源供给状况相冲突。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新思路。

  孤立发展小城镇得不偿失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近几年,针对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国家又将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上升到宏观高度,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思路

  按照目前学术界最流行的观点,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依据是,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还没有从根本上被破除,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尚面临着许多体制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尤其是现有大城市数量不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落后,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容易导致“城市病”。“城市病”在印度、孟加拉国的教训尤为突出,我国不能重蹈覆辙。

  此外,发展大中城市投资成本高,每增加一个市民至少需要1万元投入,这对中国来说从财力、物力上是难以承受的。同大中城市相比,发展小城镇有四个明显优势: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有一定基础;二是小城镇介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城乡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其他生产要素流动方面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由于地缘关系,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心理成本低;四是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相对集中发展,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但是,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孤立地发展小城镇就会带来许多问题。第一是小城镇建设需要占用的土地资源要比发展大中城市多得多。据测算,小城镇人均用地需要450~550平方米,而大中城市人均用地为60~100平方米,特大城市甚至低于60平方米。如果单纯地发展小城镇,与我国国情严重不符,必将加剧人与土地、水等稀缺资源的矛盾,动摇农业的发展基础地位。第二是由于小城镇规模太小,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差,导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耗费的资金按人头计算明显偏高。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当前特定的条件下,我国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小越好,从总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进行定量分析,规模过小的城市,规模收益低,政府负担的外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人口在10~100万人规模区间,有正的净规模收益,在100~400万人规模区间为城市净规模收益最大。第三是由于小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造成非农业企业不愿也不敢进城。结果是当小城镇建设起来后,因缺乏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持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最后使小城镇成了“空城”。第四是在小城镇缺乏支撑产业的条件下,一方面一部分进城农民会出现“两栖化”倾向,即有一段时间在城镇,另一段时间又在农村,农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离农;另一方面由于进城农民找不到稳定的职业,一部分人便会利用城镇建筑物保留的空间养猪、养兔、养鸡鸭,甚至种瓜、种果、种菜。如此一来,城镇又出现了“农村病”。
  本文标题: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40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409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