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主题二 点燃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

主题二 点燃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

时间:2011-07-13 13:30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为什么学习的动力没有了?
随着新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理念等一系列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了显著的变化,变得爱学、乐学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儿童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小的时候学习走路、说话,学着叫爸爸妈妈,这不需要父母强行要求,他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从第一个主题小学生画出的“我眼中的学习”中也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或感受在逐渐地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渴望,都有学习的愿望,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慢慢地丧失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看作对自己快乐的剥夺呢?为什么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怎样消失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试验。

(一)“习得无助”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白鼠实验:

[实验 1 ]“习得无助”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分隔成两部分。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铃响之后,小白鼠所在一侧的箱底就会通电。小白鼠受到难受的电击,就会本能地逃窜,碰巧跃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侧就安全了。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一侧以躲避电击。可是研究者后来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过去。在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铃声再响起,小白鼠还跳吗?当然是不跳了,因为跳也是白跳。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研究者后来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过的隔板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因为它已经“习得无助”了!

这个实验让我们反思,小白鼠明明能够轻易地跳过那个隔板,它为什么不跳了呢?仔细分析这个小实验就能看出,小白鼠多次努力跳过隔板都失败了,由此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行为丧失了信心,既然努力之后还是要面对失败,那还不如省把力气,对被电击的命运听之任之。小白鼠会这样,那我们的学生呢?有没有这种“能跳过也不跳”的学生呢?我相信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也是不乏其人的。也就是说,人和动物都可能在经历多次的失败后,形成无助、无力的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中的 “习得无助”现象。

“习得无助”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甚至对生活不抱希望。这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所以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出现了“习得无助”,不但会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人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无助”呢?我们知道,人在从事一项活动或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不是盲目进行的,他会考虑做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情,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并能取得自己预想的结果时,他就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情。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就叫做“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才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比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一般而言,当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上述实验中的小白鼠在遭受多次失败打击之后,认为没有能力跳过让自己失败多次的隔板,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这是自我效能感不高的表现。有些中小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不愿意去学校,不喜欢学习,害怕见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自我效能感低下,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避免“习得无助”,不要让学生失去起跳的力量!

(二)如何让孩子树立信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和学习时的情绪,还会影响学生在后续学习时的表现。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保护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体验成功
个人的已有的成败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复的失败会形成对失败的恐惧感,具有失败恐惧感的学生,不敢提出较高的目标,从而会放弃许多尝试的机会,同时也就放弃了许多成功的机会,进而会降低自己的效能期望。

或许有的老师就会说:“我也希望学生体验成功呀,可是有的学生就是处处不如别人,那我怎样让他体会成功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解读什么是“成功”?在许多人眼中,成功就是优于别人,超越别人,就是“最好”,就是“第一”。如果这样来定义“成功”的话,那么的确很难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因为“最好”、“第一”只有一个。我们习惯用一把尺子横着来量所有的学生,让学生间相互比较,这样总会有一个好与差的区别。要乌龟和兔子赛跑显然是不公平的,兔子会变得懒惰、昏昏欲睡,而乌龟面对胜利无望备受打击也是必然的。新课程强调评价应突出发展、促进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注意了对学生智能因素的多元评价,但不管用怎样的尺子来衡量,更多的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总有在尺子之下的学生,所以我们提出:进步即成功--把尺子竖起来看学生。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学生的话,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并把这句话作为至理名言劝慰那些做事失败的人,可是在我们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并不认可这句话,也没有过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体验。那么,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是“成功乃成功之母”?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前面的说明做进一步的思考。

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鼓励之于孩子的成长如同阳光之于植物”(【美】埃蒙斯)。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来看一个小案例:

[案例 1]昂起头来真美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因此很不自信。有一天,她在饰物店发现了一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然将信将疑,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因为急于让大家看看她美丽的蝴蝶结,她飞快地跑出饰物店直奔学校而去,出门时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  

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但是,自信经常是来自于别人的赞扬和鼓励,这是获得或保持自信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自信主要来自于他人的积极评价。心理学家通过心理实验的方法,也证明了对学生的表扬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实验 2]表扬的作用

心理学家赫洛克( E.B.Hurlook )曾于 1925 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把 106 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为四个组,各组学生的能力相当,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 15 分钟,共练习 5 天。第一组单独练习,不给任何评定,而且与其他三个组学生隔离。其他三组在一起练习,受表扬组、受批评组和旁观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批评组总受到批评和指责,对旁观组则不给予任何评定,只让他们观察其他两组受到表扬或批评。结果发现,从练习的平均成绩来看,后三个组的成绩都优于第一组,成绩最好的是表扬组,其次是批评组,第三是旁观组。这是因为第一组未受到任何信息作用。旁观组虽然未受到直接的评定,但它与受表扬组和受批评组在一起,得到了间接的反馈,不过因为动机的唤醒程度较低,平均成绩劣于受批评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他组,而且一直不断地上升。 

* 同的分析角度:

旁观组与单独练习的小组比,都没有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直接反馈,不同之处一个是单打独斗,另一个有同伴可以观察学习,旁观同伴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益处,如果能够真正合作起来,大家讨论起来,又会是什么效果呢?

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不同反馈,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首先,没有反馈的学习,效果最差,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是盲目的。这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那怕教师的反馈是批评,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比批评更可怕的是放弃,教师对孩子不闻不问伤害也是很大的。其次,表扬、批评和旁观三种反馈方式中,表扬的效果是最好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你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两颗永不干涸的露珠,就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诚的鼓励和表扬,便是那知时节的好雨,这好雨定能滋润着充满生机的心田,使这片心田结出累累硕果。

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 2]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 30 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 50 名同学,你儿子排第 40 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 21 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装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所以,请好好欣赏周围的人吧! 

这是一则老师们都非常熟悉的案例,现在读来依然感触颇深。首先我们利用图表分析这个孩子不同学习阶 段来自 老师和妈妈的评价: 

学习阶段 学生情况(事实) 老师的评价 妈妈的评价 
幼儿园 多动、三分钟都坐不住 多动症 原来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有进步 
小学 数学考试第 40 名 全班 50 名考了第 40 名怀疑智力有障碍 同桌排在第 21 名,努力会超过他 
初中 成绩不理想 考重点高中有危险 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妈妈对孩子的评价之所以使孩子最终走向成功,关键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妈妈对孩子的评价基于孩子发展的事实。幼儿园老师认为孩子有多动症,连三分钟都坐不住;妈妈也知道孩子以前连一分钟都坐不住。小学老师认为孩子智力有问题,考试排在第 40 名;妈妈也知道儿子数学成绩不好。初中老师认为孩子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妈妈也没有否认……。 其次,妈妈对孩子提出了良好的期望。幼儿园老师认为孩子连三分钟都坐不住,而妈妈却说宝宝现在都能坐三分钟了,比以前坐一分钟已经进步了很多;小学老师怀疑孩子智力有障碍,而妈妈却说,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努力可以超过排在第 21 名的同桌;初中老师说孩子考重点高中有危险;妈妈却说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再次,妈妈对孩子提出的良好期望是合理的。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坐三分钟就是进步了,考试成绩能够超过同桌就很好了,努力考上重点高中就很棒了。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能够看到鼓励、良好的期望所带来的神奇力量。这正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揭示的道理。

新课程提倡教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表扬,让孩子在自信中快乐学习。很多老师就说,我经常表扬我的学生,可是慢慢地,许多孩子对表扬就无动于衷了,表扬已经大大地“贬值”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了。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表扬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没有使用好表扬这种有效的奖赏方式。教师在表扬你的学生的时候,应该持有以下的观念:

第一、表扬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应该是一种信念。表扬是一种对学生良好表现的奖赏,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有的教师把对学生表扬作为提高考试分数的手段,把对学生的表扬作为让学生喜欢自己这门课的筹码,这种表扬就是廉价的。久而久之,学生和教师都会对表扬感到疲惫。

第二、表扬应该是真诚的。有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在表扬他们喜欢的学生时,是真诚和自发的,说的时候会微笑,并表扬真正的成就。这些教师对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学生,表扬的频率并不少,但通常不是温暖的、自发性的,经常表扬的是学生的外表或行为本身而不是成就。教师表扬的频率和学生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呈正相关的,只有那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努力。真诚的表扬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

第三、要表扬真正值得表扬的成就。有些学生不把表扬当回事,不认为教师的表扬是让自己感到激动的奖赏,是因为成就太小了,不值得表扬。如果一个初中生因为坐的端正受到老师表扬的话,他可能还会有些不高兴,他会想:我都这么大了,这点小事还做不好吗?也太小瞧我了!如果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解出了一道数学难题,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很值得。还有一些教师的表扬不是为了表扬学生的成就,而是为了提醒其他同学,这种表扬效果不会太好。

3、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许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那么,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所以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可是什么样的榜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请看下面一个小案例:

[案例 3]名人画像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去做教师培训,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发现学校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张贴着许多世界名人画像,像诺贝尔、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我仔细数了一下,共有六十多张呢!在上课的时候,我就问老师们在这所学校工作多长时间了?有的老师说都在这所学校工作十多年了,也有的工作七、八年了,最短的也有五年了。这时,我让老师们拿出一张纸来,把学校张贴的名人名字写下来,不许讨论,只能自己写。结果让我很吃惊,大多数老师只能写出三、四个人名,能写对十个名字左右的极少,好多老师说自己对这些画像没有多少印象。在学校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师都对这些名人画像没有什么印象,试想仅在学校学习三年的学生呢?他们又能对这些名人有多少印象?我们悬挂这些画像是希望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但是连我们自己对此都印象模糊,能够期望学生会把他们引以为榜样吗? 

好多学校都是希望通过张贴名人的画像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进而起到激励其学习的作用,可是这种榜样能达到目的吗? 从 老师和学生视若无睹中可以看出,这种榜样对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是相当有限的。那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榜样来激励学生呢?下面这个老师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案例 4]身边的榜样

有一位班主任,他把教室里后面的一面墙粉刷得白白的,作为全班的光荣榜。师生共同约定只要班级成员有突出的表现,都可以在教室后面的光荣榜上留下自己红红的手掌印,比如,运动会上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一次考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等等。每一位留下手掌印的同学在手掌印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还可以在手掌印上记录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情留下的手掌印等。当班里每一位同学都在这面光荣榜上留下自己的手掌印时,全班师生在这面墙前合影留念,然后就把这面墙粉刷掉,再进行下一轮的留掌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留下手掌印的同学都是在某一方面做得优秀的,在这方面,他就是班级同学学习的榜样。通过这种方式,既让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就感,又为班级同学树立了榜样。

由案例可见,榜样不需要刻意寻找,孩子的身边就有榜样,用孩子身边的榜样进行示范教育是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仅用名人、伟人作为榜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好好利用身边的榜样资源,从而更有效地让学生在榜样的示范激励下努力学习。

4、教给学生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洗衣店的老板,一个嫁给了雨伞店的老板。老太太关心女儿家的生意所以天天发愁:雨天担心洗衣店里洗的衣服晒不干,晴天又担心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一位邻居的一番话让她再不发愁,转忧为喜。邻居说:“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您有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您有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对您老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同一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心情也会不同。我们不妨教给学生一些保持积极心态的方法,以此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下边这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实验 3]换一种心态去上课

有位心理学家在一个中学里做了一个实验,她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打电子游戏了,可好玩、可过瘾了!”这时研究者就说:“看得出你真的喜欢,你在说到这件事的时候,你的表情显得非常兴奋、神采飞扬、眼睛都放着光”。接着问:“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就说:“我最不喜欢学习历史了,枯燥无味,无聊极了,我也很讨厌我们的 历史 老师!”这时研究者又说:“你看在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是另一副表情,满脸的沮丧,还皱着眉头,眼睛黯淡无神”!研究者接着说:“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尝试,你试着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去上历史课”!这时学生在想:老师给我们开玩笑吧,我怎么能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去上历史课呢?研究者说:“大家试一试,坚持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试着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来上历史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说自己的满脸的肌肉都僵硬了,感觉自己皮笑肉不笑。可是慢慢地,学生说自己特别讨厌的历史课原来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 历史 老师有时也挺幽默的,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再是令人望而生厌的了!

情绪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习的进行,而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则会极大地障碍学习。所以个人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些学生面对学业负担、升学、评价的重压,往往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鼓起面对重压的勇气,产生化解重压的兴趣,提高承受重压的能力,还有掌握巧妙化解重压的方法。

教师要教育学生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业的挑战,不要老想着逃避困难,而要想着怎样去克服它,去战胜它,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吸收、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是毅力、品格等非智力因素锻造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付出更多的体力、爱心,更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行为的激励,使学生真正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从而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以上我们主要是针对学业上因为体验不到成功而失去学习动力的学生提出的一些对策。当然也存在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却因认为学习没有价值而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虽然都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但原因不同,应对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二、为什么面对挫折,有的学生屡败屡战,有的学生却一撅不振?
通过以上分析,老师们对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习得无助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找到避免学生习得无助的方法。也 许有的 老师联系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会因为几次失败或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会屡败屡战,不会产生“习得无助”,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解释。

 

人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总习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不论这一行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在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会对自己学习成败进行分析。学生一般会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这四个方面去寻找成败的原因。比如,学生数学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说:“唉,我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缺乏能力);有的学生说:“这段时间我没有好好学数学!”(努力不够);也有学生说:“这次数学题太难了!”(难度太大);还有学生说:“这次真是不幸,有些题目我没有复习到!”(运气太差)。这种对学习成败原因的解释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归因。通过以上对归因的论述,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同样是面对失败,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习得无助,而有的学生就能很好地分析自己的失败与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归因方式不同的缘故。也就是说,不同的归因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 、对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学生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 、对后续学习的期望。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学习一定还会取得成功。如果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是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的话,他会认为下次就不一定这么幸运了,题目难度也可能会增加,所以下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就很难说了。 

3 、学习的努力程度。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克服。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差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 、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经常取得成功的学生会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通过学习归因理论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归因将导致对成功与失败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与失败的不同期望,将影响个体对所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并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呢?通过下面这个归因模式我们就很清楚了。 

 

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 能力高 —— 自豪、自尊 ——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 —— 缺乏努力 —— 内疚 —— 相对地增强对成功的高期望—— 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 成功 —— 运气 —— 不在乎 ——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 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失败 —— 缺乏能力 —— 羞愧、无能感、沮丧 ——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 —— 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1 、积极归因的学生无论成败,都会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原因,所以能够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激发自我的内在动机,从而变得更加自信;面对失败时,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我的努力或者策略应用的得当与否,进而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2 、消极归因的学生无论成败,都容易降低学生的成就动机。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运气好;失败则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子笨。能力和智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因此他们会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感到努力也没有用,进一步导致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所以,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可以使学生积极动地参与、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其学业成绩。 

[案例 5]从迷茫中找回丢失的自我

背景:一位女生升入高中后,物理学习成绩一直下降,分析其原因,是进行了错误归因。因为作者刚接手这个班,所以通过谈话了解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学生情况:她的语文和英语成绩优秀,数学和化学成绩良好,但是物理成绩仅及格。她和同学关系融洽,担任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 

谈话摘录:

师:你的物理成绩不太好,是吗? 

生:嗯。

师:你觉得物理难学吗?

生:对我来说是的。

师:对谁不是呢?

生:我可能不适合学习物理,我总是学不会,张 x 平时也不是学得太多,可是他总是比我考得好多了 ( 注:张 x 是本班一名物理学得较好的男生 )。

师:你为什么不适合学习物理呀?你想过吗?

生:我太笨了,我的数学、化学、物理成绩都不好。

师:你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很好,不能说是笨吧。

生:那两科记忆的东西多,我觉得只要记住了就能考得好。

师:那你认为物理成绩不好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没有。

师: 王老师找你谈过吗( 注:王老师教这个班的物理课)?

生:嗯,还给我补过课。

师:他没对你提出什么要求吗?

生:要我在学习物理上比别人多下点功夫。

师:我觉得你是一位学习认真的好学生,而且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学生。

生:…… (笑、摇头)

师: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好不好?

生:嗯。

透过这段师生对话不难看到,她把自己学习物理遇到的困难归结为自己太笨,认为自己天生就没有学好物理的能力,这显然影响了她对物理的学习。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作者开始干预她的归因方式,经过一学期的帮助与训练,她对自己物理成绩好坏的原因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成绩和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物理成绩在班级中上升到中等水平。虽然物理成绩与她的总成绩仍不相称,但是成绩的进步使她初步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勤奋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己一定会赶上去的。一年后,她变得坚定而自信。

考入大学后她在给作者的信中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您使我从迷茫中找回了丢失的自我,让我从自卑走向自信。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从上述案例可知,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结合上述案例,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积极归因训练的建议:

1、让学生暴露归因风格
我们常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要想引导学生正确归因,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目前的归因风格,通过让学生暴露自己归因风格来展示自己对学业成败的解释。 

2、澄清不合理的归因
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是否正确没有太清楚的认识,这需要教师在学生暴露出来的归因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归因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意识到归因的不同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

3、渗透“成功源于努力程度”的意识
每个人不是天生就能获得成功,成功取决于你努力的程度。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丰硕的果实总是离不开汗水的浇灌”的思想。 

4、强化欣赏、悦纳自己的自我意识训练
就像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要做得像别人那么好或比别人更好。请相信这句话: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5、结合具体的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运动竞技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合理归因,并让学生多角度的强化积极归因的体验,养成正确归因的思维方式。 

6、结合学业指导学生进行归因的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业,及时分析成败的因素,坚持“小步子”原则,设定适合的学习目标,把握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并教给学生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 

尽管归因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关键要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建立信心,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三、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预防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如何帮助已经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的学生,但实际上借鉴这些方法以避免学生陷于无助会更有价值。不要等到学生已经没有信心之后再去求助于这些方法,而是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尽量不让学生丧失信心,也就是说预防和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任何人都有着自我肯定、积极上进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被肯定、被鼓励、被包容的渴望。学生之所以丧失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影响动机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同伴的评价及社会、家庭等许多教师个人难以控制的因素。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的一天,学生的一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的机会,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领悟教师言行中传递的真诚情感,并将教师的理解、期待、鼓励内化为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前提下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呵护学生学习兴趣的萌芽,使课程和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迈向成功的过程:

1 、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

2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共同成长;

3 、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4 、注意作业布置的可选择性、自主性、层次性、多样性,让学习富有个性和挑战性。

5 、坚持激励性、多元化评价,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从改变自己做起
同样的事情因为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的工作具有个性化、复杂性、艰巨性、特殊性等特点,在繁琐的教学工作及紧张的压力下,教师首先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案例 6]如此教学反思

在听了某特级教师的讲课后,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反思中写道:“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班里的学生素质很高,个个思维敏捷,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朗读声情并茂。教这样的学生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和这样的学生一起上课,估计每节课都会有很多的精彩值得期待!而我们的学生呢?像这样优秀的学生我们一个班也找不出几个。我敢说,更著名的特级教师来授课,我们的学生也上不出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不难看出这篇教学反思夹杂着这位教师颇为复杂的心理感受,面对学生水平的差别,教师因为自身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错误地归因,出现抱怨环境、消极等待、被动应付的消极想法,不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

[案例 7]“干净”的书 

这一节语文课上,我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了一通,刚讲完一个问题,为了检验一下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我就随便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让他说一说我刚才讲的是什么内容,可这个同学站起来茫茫然无所知,就象我没有讲过一样。我走到他跟前,拿起他的书一看:真干净啊!他竟然一个字都没记下来!要知道在书上做笔记是我多次强调过的呀!再一调查,全班有近三分之二学生的书都是空白,气的我把书往讲桌上一放,停止了讲课,在教室内踱了起来。当我踱到苏杭那里时,她突然站了起来,我以为她有问题要问,没想到,她伸出手在我的肩头轻轻地拍了几下。顿时,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原来,我在讲台上板书,蹭上了些粉笔沫。刚才苏杭拍去的就是我肩头的粉尘。

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他们心地纯洁,尊敬师长,但毕竟年龄还小,才十一二岁的孩子,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帮他们一点点地培养,是急不得的,这样做也才符合我校的校训: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今天这件事情上,学生们没做好,正说明老师的工作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教学中我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有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看来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想到这儿,我露出笑容重新登上讲台,接着往下讲。

平时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问题出现时,我们是把责任全部推到学生的身上,消极的抱怨、批评、斥责,还是分析教师自身的原因,积极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方法,选择更恰当的教育时机?案例中教师不同的归因方式导致自己不同的情绪变化,面对大多数学生未做笔记的问题,教师起初归因于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因此怒不可遏,讲课也无法正常进行。学生下意识的一个爱的举动,使教师静下心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思考,将事情的发生最终归因于教师自己的工作还不到位 -- 应该允许学生学习习惯有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应该改变自己枯燥无味、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结果既调整了心态,使课堂恢复了原有的进程,又通过反思明确了今后自己前行的方向。

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有归因的倾向和习惯。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合理的归因,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解决,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是反思型教师的特点。面对学业失败的学生,反思型教师常常将学生学业失败归因为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基础等因素,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人格尊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更是在教学相长中让自己的教学生活变得充实快乐。

(三)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有价值的成功
新课程致力于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主动的学习者为目标和追求。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关键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使学习更有效率、变得更有趣,这就有助于促使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正是我们下一主题,主题三掌握有效学习的钥匙所要探讨的内容。


  本文标题:主题二 点燃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3139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31396.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主题二 点燃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主题二 点燃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