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改革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课程改革 >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时间:2010-08-18 06:40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即:(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上述5条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1条和第2条,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而衍生出来的,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是:“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练习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

(二)重视探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3条——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而且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总体改革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通过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5条是关于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部分,都对地理学习评价提出了建议: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并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4条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必修模块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内容和地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获取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教师应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地理教学评价等。重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合理利用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突破时空障碍,拓展教学视野,优化地理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选修课程除个别模块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并且,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10个模块。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都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理论展开,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的常识性、基础性和素养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内容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应用价值,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

根据《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制定我省地理课程设置方案(见表1)。

1  河南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方案

必修

模块

学分

选修

选修

建议选修模块

自主选修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2

2

2

人文方向: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 环境保护

(至少选修两个模块,每个

模块2分)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选修2 海洋地理

选修3 旅游地理

选修4 城乡规划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选修6 环境保护

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每个模块2分)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自选模块,供学生选用

(一)必修课程设置说明

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 三个模块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共计6学分。建议三个模块依次开设。

必修课程每个模块36课时,总授课时数不得少于108课时。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必备基础知识,为确保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可适当增加课时。

(二)选修课程设置说明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宽和增强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的。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个部分,“选修Ⅰ”是国家规定的选修课,“选修Ⅱ”是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

选修Ⅰ分为建议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两部分。

建议选修模块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按要求必须选择修习的模块。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要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至少选修两个模块,并获得相应的学分。鉴于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建议选修模块对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暂不作要求。

自主选修模块是由学校设置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修习模块。人文、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可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应的模块。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模块是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具体体现。目前,我省部分学校开设该模块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可暂缓开设,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

选修Ⅰ一般应在必修课程结束后开设。选修Ⅰ各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可不按顺序开设。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Ⅱ的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地理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

我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按“学期+学段”模式开设,即必修模块一般按学期开设,选修模块一般按学段开设(见表2)。

按学期安排的课程开设方案,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每周不少于2课时;按学段安排的课程方案,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每周不少于4课时。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应确保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不得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断地理课程学习。

 

2  河南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课时及学分安排

学年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年总学分

学段一

学段二

学段一

学段二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第一学年

地理

地理1

2

2

地理2

2

2

4

第二学年

地理

人文

地理3

2

2

建议选修

2

4

建议选修

2

4

6

理工

地理3

2

2

自主选修

 

 

自主选修

 

 

2

第三学年

地理

人文

自主选修

 

 

自主选修

 

 

 

 

理工

自主选修

 

 

自主选修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规定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标准”“活动建议”和“说明”等内容。

“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陈述。其内容选择紧扣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紧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紧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保留地理学科经典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属于弹性要求。“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鉴“活动建议”,拓宽教学设计思路,有效组织课内外地理活动。

“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第四部分  教学实施建议

一、把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放在新课程实施的首位

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追求,集中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理解与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把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每位地理教师的信念和行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每一位地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高中地理教育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与评价观。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二、深入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科学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各级教研部门和实验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开展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深入认识课程标准所引发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开展课程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分析内容标准中行为目标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课程标准是制订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但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要充分参考课程标准解读、教科书和教师用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获得,发展地理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对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观念的培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依据课程标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三、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过程

在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在研究新教材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以往基于教学大纲的备课模式,做好基于课程标准、反映新课程理念所进行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其实施要点包括:

1.解读课程标准的目标陈述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分析教材,提取教材所隐含的知识结构、认知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3.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点,确定教学或学习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4.开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

5.制定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6.设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7.及时总结与反思教学过程。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

1.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是否注意对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展示与剖析;

3.是否注意地理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渗透;

4.是否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积极学习的热情;

5.是否注意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的养成;

6.是否注意组织、协调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

7.是否注意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启发、点拨等。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改变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获取对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被动、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经验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各地在巩固省级教材培训的基础上,应成立中心备课组,对各版本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大胆吸收其他教材的创意;对所选用的教材分章节进行分析,理清教材在课程标准落实、教学内容选择、框架体系结构、呈现方式选择、教学方法提示等方面的编写思路。学校地理教研组要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把握教材重点、挖掘教材难点、感受教材亮点。

“教师即课程开发者”。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把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纳入地理课程实施计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六、建立普通高中地理选课指导制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在进行选课指导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设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和特点,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发展意向等;

2.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业成绩、知识结构、成长记录等;

3.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专业和职业的选择等;

4.社会背景:招生、就业、人才需求等;

5.学校实际:学校师资的状态与水平、设备、场地、地域特点等。

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作好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前提。为形成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坚持参与性、主动性、发展性原则,开展灵活多样的研修活动。校本培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教师应作为培训的主体,走进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互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与地理新课程共同成长。

高中地理新课程蕴涵着教学即研究的教学理念。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地理教学研究制度,鼓励地理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 在校本教研中,应以教师日常教学研究为重点工作,以备课、听课、评课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带动,加强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策略选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地理校本课程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把制度化、规范化的校本教师培训和校本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营造有利于引导地理教师创造性实施地理新课程的环境,通过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使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第五部分  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教学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要建立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促进新课程教学顺利实施。

一、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以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反馈,查漏补缺,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要注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氛围、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效率等基本要素,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双重目标。

二、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依据“全面、多元、发展”的评价理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教师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发挥不同评价者的作用,将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倡导评价主体间的沟通,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地理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地理科学方法掌握与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等。

地理课程的学习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建立开放、灵活的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过程性评价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很多, 一般有地理课堂表现评价、单元检测评价、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地理学习档案等。从操作层面上看,建议教师将学生地理课内、课外评价结果与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综合在一起,以等级制记录档案,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三者结合,共同构成过程性评价的成绩。

1.地理课堂表现评价

地理课堂表现评价是地理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从学习态度(如自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学习习惯与方法、回答与解决问题途径(如独立思考、主动发言、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学习成果(如完成作业、探究过程、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地理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旨在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控教学状态,改进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单元检测评价

单元检测是地理教师组织的在一章或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进行的学习成绩检测,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普遍地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单元检测要紧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重点突出,全面考查。检测后,教师要对试卷及时批阅和点评,使学生尽快了解得失的原因。对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实行针对性的补偿矫正,弥补学生知识中的缺陷。

3.地理实践活动评价

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从参与活动的热情、制订方案的可行性、团队合作的意识、提出与发现问题的质量、收集材料的详实程度、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与探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地理学习档案

地理学习档案是地理教师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地理学习学业成绩、地理作品以及其他有关地理学习的相关资料,以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进步和成就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建立学生地理学习档案时,应及时收集、记录学生个人、教师、家长和同学做出的地理学习评价的有关材料。其目的在于判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监控学生的成长过程。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已制订好的地理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整体效益作全面鉴定所进行的测评。它主要着眼于对整个地理教育教学阶段(如期末或段末)的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定。与过程性评价相比,它涵盖的范围较广,其测评的重点是具有广泛迁移效果和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属于综合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一般是针对模块学习进行评价,包括模块修习时数、模块修习过程表现、模块考试三个方面。其评价结果是模块学分认定的主要依据。

1.模块修习时数

学生模块修习时数一般应达到规定要求。对于学有特长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和学校批准后,在课时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因无故旷课,荒废学业,修习时数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必须补修或重修。

2.模块修习过程表现

模块修习过程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平时成绩等。学习态度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心态,如是否爱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等。学习状态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状况,如预习、听讲、答问、讨论、思考、探究、实验操作等。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测验、随机提问的答对率、课堂测试等。模块修习过程表现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制呈现,设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经任课教师考核学生修习过程表现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因模块修习过程表现不合格而未获得学分的学生,该模块必须重修。

3.模块考试

模块考试在模块修习结束后进行。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因模块考试成绩不合格而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可申请补考或重修、改修。

三、学分认定

学分管理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每个模块2个学分。一般是在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由学校来认定,其目的是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要求。

模块修习时数达到规定学时、模块修习过程表现合格、模块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相应模块学分。


  本文标题: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kegai/1733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kegai/17330.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