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时间:2017-09-10 06:2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B. 风化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其产物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C. 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地转偏向力。
  D. 水循环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答案1.B
  【解析】陆地自然带有水平自然带,又有山地垂直自然带。每一自然带都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各带之间没有固定、显著的界线,总是由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纬度相同,经度不同,或地形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A错。风化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其产物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B对。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行星风带的风力,不是地转偏向力,C错。水循环减轻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D错。
  考点: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外力作用,全球热量收支影响因素。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 地处赤道附近    
  B. 远离大陆
  C. 构造运动强烈    
  D. 地形复杂
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 气温日较差大
  B. 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 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2.B 3.C
  【解析】试题分析:
  2.图示科隆岛地处太平洋中部,距美洲大陆较远,与大陆交流少,所以生长着较多特有动物种属;岛屿地处赤道附近、构造运动强烈和地形复杂等都不是形成特有种属的条件。选B正确。
  3.企鹅耐寒,该岛虽地处低纬但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有适合企鹅生活的温度低条件;鼠蜥喜暖,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有适宜其生活的条件;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不是企鹅和鼠蜥适宜的条件;该岛远离大陆,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岛屿海拔高度不高,动物的分布垂直分布不明显。选C正确。
  考点:考查地理环境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4.D
  5.B
  【解析】4.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检测距起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故D项正确。
  5.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故A项错误;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故B项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河流的外力作用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6.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A.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B. 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
C.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D.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7.①过程可能导致
A. 臭氧层破坏
B. 生物种群增多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海平面下降
6.B
7.C
【解析】6.据图判断A圈溶解CO2说明A圈为水圈;B圈含有CO2,且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判断B圈为大气圈;C圈产生火山爆发,可判断C圈为岩石圈;D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C圈为生物圈,故B选项正确;
7.①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故C选项正确
【知识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8.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9.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A. 垂直地带性——气候
B. 纬度地带性——热量
C. 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 经度地带性——水分
8.C9.D
【解析】8.读图,谷岳从北京出发,则出发地点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西进入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则从温带草原带过渡到温带荒漠带,进入土耳其则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选C。9.读图,谷岳的旅游方向是从亚洲大陆东部向西部,沿途经过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森林带,所以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或者干湿地带性,是由于水分不同形成的。故选D。
【考点定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北半球自然带的分布
【名师点睛】该题以实际情景的形式,考查经度地带性。要求学生在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此同时熟悉北半球自然带的分布。通过实际情景,学生需要明确旅游方向和地点对应的自然带,探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当山体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森林分布上限叫高山林线,它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下图是“某区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10.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区的林线分布高度大约是
A. 2 500 m    B. 3 000 m    C. 3 500 m    D. 4 000 m
11.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林线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 我国横断山区林线高度变化最快
C. 影响甲处林线向北凸主要因素是降水
D. 林线高度与温度和降水都呈正相关关系
10.B
11.B
【解析】10.由图中可以看出,长江入海口(大约位于北纬30°,东经120°附近)处的林线分布海拔高度大约是3000米,故选B。
11.该图是某区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发现在30°N林线分布最高.即林线高度是从赤道到30°N是上升,过了30°N后,又下降,A错;我国横断山区岭谷相间,南北纵列,在山脉的不平坡向,水分差异很大,不同纬度地带,热量差异也大,整个山脉的水热组合状况复杂,地域差异大,南北热量差异大,东西水分差异大,所以林线变化高度最快,故B对;甲处林线向北凸出,主要是海陆分布的影响,林线水平分布较同纬度高,因为同纬度的其他地方几乎是海洋,陆地消失,故C错;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一般规律是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少,林线越高。林线高度与温度,降水不是都成正相关,D错。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以及地理图表的阅读。

 
12.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A. 荒漠带    B. 热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3.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A.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 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12.A
【解析】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
13.C
【来源】2017年高二地理暑期作业(江苏)(新高三)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 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解析】从图中看,客家人南迁起点是华北地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迁至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达雷州半岛一带为热带雨林,C正确。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14.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 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5.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A. 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 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 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 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14.D15.C
【解析】14.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故答案选D。
15.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文标题: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19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197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8讲:第6讲用“减法”理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