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人口、民族、语言、宗教(7)

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人口、民族、语言、宗教(7)

时间:2012-10-26 08:4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3715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少数居住在青海、甘肃。人口约九十万零七千五百多人(1982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族多信奉伊斯兰教,聚居的地区处在我国西北边疆。高大的阿尔泰山南坡,天山北坡降水丰富,有水草丰美的山地牧场,是著名的优良畜种毛肉兼用的新疆细毛羊、体格魁伟乘挽兼用的伊犁马的产地、阿尔泰山地下蕴藏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准噶尔盆地的石油闻名全国。

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一直从事畜牧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前由于处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畜牧业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低下,常因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广大贫苦牧民生活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哈萨克聚居的地区先后成立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地区的四个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进行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牧结合和定居放牧,结合农牧业生产兴建了中小型的皮革、毛纺、榨油、化肥、焦炭等工厂。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崭新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巩乃斯草原上建起了钢铁厂。许多哈萨克骑手已成为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工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3716乌兹别克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一万二千四百多人(1982年)。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少数在农村。以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较集中,伊宁最多。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一般也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部分经营农牧业。乌兹别克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有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的习惯。多吃羊、牛、马肉及乳制品。常喝奶茶。乌兹别克族的服装以男女都带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绣花小帽为特点。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婉转悠扬,歌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乐器种类很多如三角形的“斜格乃琴”、“热瓦甫”和手鼓等。乌兹别克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十六、十七世纪乌兹别克人从中亚安集延,浩罕等地大批迁入我国。他们沿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并以叶尔羌为中转地到内地经商,将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等各种土特产品运销中亚各地,或转销内地,对促进我国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在城市或农村乌兹别克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和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解放前乌兹别克劳动人民遭受各族地主、牧主的封建压迫剥削,生活贫困,政治上备受歧视。解放以后乌兹别克人摆脱了无权的地位,享受了民族平等,在全国和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参加。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乌兹别克人民的经济、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3717柯尔克孜族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十一万三千九百多人(1982年)。绝大部分分布在新疆西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新疆各地,另有数百人散居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也兼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其含义是“四十个部落”,也有解释为“草原人”的意思。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最初居住在我国北方叶尼塞河上游,从事游牧业。元代至明代主要活动地区逐渐南迁到天山地区,以后又有一部分迁往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清朝有一少部分被政府迫迁去东北。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区处在我国西北边境的帕米尔高原上,发源于帕米尔的克孜勒河滋润着这里宽阔的草原。因此长期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部门,部分兼营农业,狩猎是主要的副业。手工业也都是畜产品的加工工业。如制作马具、织毯、擀毡,纺毛线等。物质生活与畜牧业密切相关,以吃牛、羊、马、骆驼肉为主要食物,多饮用羊奶、酸奶等。柯尔克孜族能歌善舞,并善长赛马,摔跤,马上打靶等体育活动。解放后于1954年实行了民族自治,建立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经过废除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

3718塔吉克族  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小部分分布在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人口约二万六千五百多人(1982年)。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由于民族交往频繁许多塔吉克人通用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是“王冠”的意思。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就有说东部伊朗语的人民分布在我国新疆的许多地区,以后不同时期又有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并定居在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这便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他们多信奉伊斯兰教,重礼节。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塔什库尔干地处帕米尔高原最高的部分,其北矗立着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南面是巍峨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全自治县内还分布着几十座海拔五、六千米终年积雪的高山,山上冰川高悬;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分布着绿草如茵的牧场、田园和村庄。白色的冰川和绿色的牧草相辉映,景色绮丽。这里不仅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而且地下有着丰富的铁、铅、铜、金、云母、石棉等矿藏。勤劳的塔吉克人民利用帕米尔丰茂的牧草,充沛的水源从事农、牧业生产,开发着祖国的疆土,驻守着我国的西陲重地。解放前塔吉克人民受着封建地主、牧主的沉重盘剥,以及宗教特权的压榨,处在水深火热中,1949年12月获得解放,1954年建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建立了农机具制造、水电、皮毛加工等小型工厂。1958年修通了喀什到塔什库尔干的公路,沟通了边疆和内地的联系。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塔吉克人民自豪地称自己建设起来的家乡塔什库尔干是“帕米尔的明珠”。

3719锡伯族  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八万三千六百人(1982年)。分别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新疆和东北,一半在新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在二百多年以前,原居住东北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的部分锡伯人迁移到新疆伊犁河谷一带,用勤劳的双手拓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长期发展的结果东北和西北的锡伯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东北的锡伯族语言、衣、食、居住习俗等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集中,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方面保持较多的特点。解放前信仰多神。锡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清代以后通晓满文、汉文的很多,汉文使用广泛。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早期以狩猎、捕鱼为生,大兴安岭以东、绰尔河嫩江下游一带的广阔山林是锡伯族人民游猎,驰骋的场所。西迁新疆伊犁河谷后,垦荒、开渠从事农牧业生产,世世代代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解放后锡伯族走上了康庄大道。1954年8月建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为自己开拓土地的主人。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人口、民族、语言、宗教(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68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68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人口、民族、语言、宗教(7)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人口、民族、语言、宗教(7)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