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 归纳演绎法-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法-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时间:2010-05-12 06:18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归纳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和认识现实的科学方法。一般讲,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在认识过程中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演绎所依据的理由,来自对特殊事实的归纳、概括,归纳的结论是演绎的前提,演绎离不开归纳;而归纳对特殊现象的研究,又必须有一般原理为指导,才能找出其特殊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补充、丰富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故归纳也离不开演绎。二者在认识过程中是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统一。在地理教学中对归纳与演绎的应用很多,它对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智力有重要意义。

  (一)归纳演绎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学习原理,掌握规律学习地理原理,要尽可能地从地理事实出发,从特殊到一般地进行归纳概括,这不仅要能陈述原理,还需要列举实例,了解它们是如何根据地理事实归纳概括的。如通过读图和讲解,可了解到北海渔场位于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这些基本事实,从而分析原因,归纳概括出“寒暖流交汇是大渔场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又如,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会发现:西欧、澳大利亚东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北美西北沿海地区等气候比同纬度其他区温暖湿润,从这些事实出发进行归纳分析,可得出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加湿这一普遍规律。同理也可归纳出寒流对经过沿岸地区气候影响是降温减湿的规律。由此可知归纳概括的方法对学习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概括特点,形成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多,运用归纳推理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方法。如我国南方的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以外,都具有水量大、水位变化较小、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等特点,归纳这些特点即可得出我国南方河流水文一般特征的概念。又如分析欧洲南部与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北美西岸中部、非洲西南端、澳大利亚西南端、南美西岸中部等地的气候特点都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就可以建立起地中海气候的一般特征,形成地中海气候的有关概念。可见,归纳永远是概括的推理思维,对于概括特点、形成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3.推理判断,举一反三演绎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思维方法,是进行地理判断间接获得知识的重要方法。根据地理事物在空间位置上必然联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地理事物随时间和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演变规律,可进一步认识各具体地理事物。如“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以推论出有些虽位于低纬甚至赤道附近的高山,由于海拔很高,所以气温也会很低,甚至有的终年积雪。又如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在地理演变规律上的反映,可推论它们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图6-6。

  根据上述联系,可分别推论出各个季节的主要自然现象,有些现象之间在时间上有对应关系,但却不完全同步,这是其间的相互影响需要有个过程。根据以上演变规律,也可用演绎推理来研究具体地区的问题。用这种方法进行判断,可举一反三,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价值。

   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任何一种地理规律,只有在不断运用中才能熟练地掌握它,运用是学习有关地理规律的目的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问,给学生运用规律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通过演绎推理解决问题。如:某岛位于东经105°—115°,纬度有南纬7°线从中部穿过请判断该岛气候类型:A地中海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该题需要运用已掌握的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头脑中的地图分布知识来解决,其推理过程是表6-1:

  表6-1

  归纳和演绎反映着人们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途径,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说明了这点。

  (二)归纳演绎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归纳法的运用

  (1)确定准备归纳的地理事物主题,然后了解其范围、属性。如为了推论某项地理分布规律,则需要先根据图像了解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为了推论某项地理演变规律,也应先根据原理示意图了解其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典型位置中的特点等。如为了概括影响气温变化的各项因素,则需要先根据全球一、七月等温线分布图,并对照地形图、洋流分布图等,对各地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具体情况作一番了解,认清这种分布与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分析要概括各项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或规律性、共性的知识,象空间分布上的联系,时间演变中的趋势。如同类资源在不同的分布地点中有什么联系或共同点?(煤炭资源的分布就与地质历史时期的海陆分布、古气候、古植物、地壳变动等因素有关);又如地理事物的演变是连续的、不断变化的,在两幅静止的典型图像之间是如何演变或运动的?(如大陆漂移、昼夜长短变化,课本上只有几幅典型位置的图)。还有前面提到的影响气温变化的各项因素,所影响的各个地点,气温高或低具体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同一纬度为什么气温又有许多差别?要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得出规律性的、共性的认识。

  (3)根据分析各项地理事物的共同点推理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或规律。如某项资源的分布规律,某项地理事物的演变或运动规律。又如影响气温分布变化的因素可归纳为:

  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差异: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

  纬度相同地区气温的差异:

  表6-2

  

  人为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大气中CO2增多;臭氧层破坏;兴修水库和造林。

   2.演绎法的运用

  (1)明确被认识地理事物特点的性质或准备解决问题的要求。演绎法是要解决从一般到个别的判断推理,所以对于被认识的地理事物先要有方向性的选择,对其特点性质属于哪个地理要素,涉及哪方面内容,或准备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有明确认识。如前面所举例题,要判断选择某岛的气候类型,所给条件(题干)是该岛的经、纬度位置,在四个选项中进行确定,这就是进行演绎推理准备判断的第一步。

  (2)根据要求选用必须的地理规律或原理,这是推理的依据,它需要经过对已掌握原理的回忆再现、比较分析、抽象、判断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考过程。如解决前面例题的过程,要根据判断气候类型的要求和已知四个选项,来选择相应的气候类型分布规律,这是大前提,然后再根据已知该岛经纬度位置,进行空间思维和想象,确定该岛在图上(头脑中的图)位置,这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再组织、迁移和应用的过程,这也是要解决该问题的小前提。

  (3)推理得出具体地理事物特征或作出判断的结论。根据选定的地理规律或原理,结合具体地理事物的特点、性质、条件,依演绎程序进行推理思维,从而作出结论。如解决前面例题,在逐项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与该岛位置进行对照后,否定了不符合条件的选项,确定了符合该岛位置的气候类型。

  逻辑思维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是经常被应用的,地理教师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同时要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因图识地,以地析理,由理释地,知地知理”,这里的“地”指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理”指基本原理、规律等,也即分别指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其中“识”是从图像中认识、获得具体、个别的地理事物分布,要从形象到抽象,“析”出分布的原因、规律等道理;然后再回到具体事物中去“释”,去印证,从抽象到具体,使认识加深、提高,最后达到“知”地“知”理的目的。


  本文标题:归纳演绎法-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cai/1313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cai/13133.html
    顶一下
    (3)
    60%
    踩一下
    (2)
    40%
    -------
    欢迎你对归纳演绎法-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归纳演绎法-地理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