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地区范围的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
	  3.掌握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高度、地形坡度、地形类型表达,准确判断地形部位的类型。运用等高线知识,分析地形地形特征。
	  4.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讲述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实践法等。
	【课前准备】
	  1.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2.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线的三种画法(动画链接:经纬网定方向一、经纬网定方向二、经纬网定方向三)、③等高线的画法(动画链接: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动画链接: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 师 指 导 与 演 示 学 生 活 动
	 
	问题导入:
	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
	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
	 
	板书: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
	 
	请学生上前标出:
	1)A、B、C、D各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标出A点与B点的垂直距离
	小结:
	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
	两地点的海拔高度之差——相对高度
	 
	板书: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过渡:
	等高线上标有高度,如50米,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大屏幕演示:
	1)
2)教材提供的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状示意图
	小结:
	计算机课件演示:“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特征”
	发给学生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小组同学间相互商讨: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3)分五个小组分别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模型。
	(注意:各地形部位的特征要明显)
	学生用彩色笔涂上不同的颜色
	200 米以下 绿色
	200-500米 浅黄色
	500米以上 棕色
	 
	过渡: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起伏的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挂出世界地形图:
	提出问题:
	1)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2)读世界地形图,看地表形态都有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等高线地形图可直接读出海拔高度,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用颜色表示海拔高度的范围。
	地表的形态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1填写表格——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计算机演示:
	“地形剖面图”
	小结:地形剖面图更能直观地表示没条线上地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生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3——绘制剖面图。
	 
	本节课小结:
	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作业:
	(1)用硬纸片或海绵做原料,做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
	(参考教材提供的制作步骤)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本文标题:地图教学设计(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4293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429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