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定于2018年1月中下旬举行。完成下列各题。
1. 本次期末考试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及公转速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已过近日点,公转速度渐慢
C. 正好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快
2. 本次期末考试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
C. 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
【答案】1. A
【解析】
1. 本次期末考试期间是1月中下旬,北半球冬季,近日点约在1月初,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已过近日点。此时正向北移动,公转速度渐慢,A对。B、C、D错。
2. 本次期末考试期间是1月份,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对。A、C、D错。
点睛:冬至日是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1月中下旬,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已过近日点,正向北移动,公转速度渐慢。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见下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 总星系
4.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体积和质量适宜③有昼夜更替现象④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⑤有液态水
A. ①②③
5. 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A.
【答案】3. A
【解析】
3. 总星系又叫可见宇宙,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总星系,A对。其它天体系统范围小,属于总星系的一部分,B、C、D错。
4.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是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①对。体积和质量适宜,能够吸引住一定的大气,②对。行星类天体都有昼夜更替现象,③错。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不是生命存在条件,④错。有液态水存在,⑤对。D对,A、B、C错。
5. 大窝凼地区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是石灰岩被水溶蚀形成。图A是断块山,是断层形成,A错。图B是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错。图C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与之成因相同,C对。图D是风力侵蚀地貌,D错。
下列四幅光照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 四幅光照图中,日期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 甲
7. 图中代表昏线的是
A. ①③⑥
【答案】6. A
【解析】
6. 四幅光照图中,图甲北极圈是极昼现象,是夏至日。图乙北极圈是极夜现象,是冬至日。图丙北极圈是极夜现象,冬至日。图丁北极圈是极夜现象,冬至日。日期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甲,A对。B、C、D错。
7.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是昏线。图中代表昏线的是②④⑥,D对。①③⑤代表晨线,A、B、C错。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太阳爆发X9.3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和日冕物质抛射,多地迎来绝美极光。这是自2005年以来太阳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打响了新一轮太阳风暴的第一枪。据此下面各题。
8.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正值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
A. 6日6时53分
9. 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①引起潮汐现象;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指南针不能正确的指示方向;④影响降水量变化
A. ①②③
【答案】8.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时间差异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利用东加西减的方法计算时间,学生要熟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8.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与北京时间向西相差13个时区,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减去13个小时是美国东部时间(西5区)6日6时53分,选择A。
9. 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引起潮汐现象是天体引力造成的,①错;太阳活动破坏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对;太阳活动干扰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的指示方向,③对;降水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影响降水量变化,④对,选择B。
2017年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面各题

10. 当卫星发射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
C. 腾冲昼长达一年中最短
11. 当太阳直射B点所在的纬线时(
A. 亚洲大陆出现亚洲高压
C. 腾冲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答案】10. C
【解析】
10. 当卫星发射时是1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极圈没有极夜现象,A错。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B对。腾冲昼长没有达到一年中最短,C错。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没有达到最快,D错。

点睛: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1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CD之间,正向南移动。只有冬至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约在1月初。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读下图“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的(

A.
13. 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
A. ①-F-③
【答案】12. D
【解析】试题分析:
12. 读图可知,FE处位于河流曲流处,河水受惯性影响,对E处冲刷,F处淤积,E处河岸较陡,F处较缓,故选D。
13. 该河段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①处容易淤积,②处适合航行;受惯性的影响,③处受到冲刷,④处淤积。E处冲刷,F处淤积,所以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②-E-③,故选C。
考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云南楚雄禄丰恐龙博物馆因陈列着一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八百多万年前古猿化石而中外驰名,禄丰因此而被誉为恐龙和腊玛古猿之乡。结合右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

14. 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和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分别是(
A. 甲和乙
15. 图中序号是形成恐龙化石和古猿化石的地质作用的是(
A. ②⑥
16. 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 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答案】14. B
【解析】
14. 读图,图示岩石中,岩浆冷凝形成的甲是喷出岩,也叫玄武岩,乙是侵入岩,也叫花岗岩。沉积物形成的丁是沉积岩,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各类岩石都能转化成的丙是变质岩。属于花岗岩和含有恐龙化石的岩石分别是乙和丁,B对。A、C、D错。
15. 化石只出现在沉积岩中,图中序号箭头指向形成丁岩石的,②是沉积作用,⑥是固结成岩作用,是形成恐龙化石和古猿化石的地质作用,对应的是②⑥,A对。⑦是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16. 结合上题分析,乙类岩石上属于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A错。甲类岩石是喷出岩,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对。丙类岩石是变质岩,没能层理结构,C错。丁类岩石是沉积岩,典型代表是是石灰岩,大理岩是变质岩,D错。
广东肇庆七星岩由两列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下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七星岩景区地质构造是(
A. 火山
18. 七星岩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A. 背斜遭受侵蚀后变成向斜
C. 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答案】17. C
【解析】
17. 七星岩景区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是背斜,C对。火山活动形成的是岩浆岩,图示岩石是石灰岩,A错。向斜岩层向下凹,B错。断层岩层有明显错动,D错。
18. 七星岩的形成过程反映了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C对。背斜遭受侵蚀后,仍是背斜构造,A错。向斜接受堆积后,仍是向斜构造,B错。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共同作用,D错。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0. 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 ①②
【答案】19. B
【解析】试题分析:
19. 读图根据大陆轮廓可知,甲为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位于非洲板块,故选B。
20. 读图结合板块分布来看,M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N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上,结合图示分别为②①,故选D。
考点:板块分布及运动规律
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A. 冲积扇
22.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21. A
【解析】试题分析:
21. 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是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故A正确。
22. 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为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考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出炉,厦门排名全国第四,“厦门蓝”已成为厦门一道亮丽风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 吸收作用
24. 厦门夏季的蓝天更多,最主要是因为夏季(
A. 地表温度高
【答案】23. C
【解析】
23. 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有选择性,主要散射蓝、紫光,C对。吸收作用、反射作用都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是天空呈蓝色的原因,A、B错。折射作用不属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也不是天空呈蓝色的原因,D错。
24. 厦门夏季的蓝天更多,最主要是因为夏季东南季风强,大气中尘埃杂质少,大气散射作用明显,B对。地表温度高、太阳辐射强、白天时间长不是天空呈蓝色的原因,A、C、D错。
点睛: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有选择性,主要散射蓝、紫光。吸收作用有选择性,主要吸引红外区辐射。反射没有选择性,包括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大气中尘埃杂质少,透明度高,散射作用明显。
左图西亚地区全年炎热干旱,昼夜温差大。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该地区全年炎热,原因是右下图中的(
A. ①强②弱
26. 影响该地区气候的风带或气压带是(
A. 赤道低压带
27. 能示意该地区昼夜温差情况的是(

A.
【答案】25. A
【解析】
25. 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该地区全年炎热,原因是图中的①强②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对。与②、③、④强弱无关,B、C、D错。
26. 影响该地区气候的风带或气压带是副热带高压带,受其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B对。赤道低压带、西风带控制区多雨,A、C错。西亚位于北半球,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D错。
27. 该地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夜晚都是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D对。A、B、C错。
28. 下列空气运动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A.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热力环流理论,受热近地面空气上升,遇冷近地面空气下沉,城市热岛效应表现为市区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夜晚,山坡降温速度快,冷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考点:大气运动
29. 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

【答案】A
【解析】风向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高空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据此判断A对。
下图为我国某地2017年12月25日发布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数据分别表示当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单位:℃),下方的数据表示日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26-29日,该地(
A. 昼短夜长,昼渐短
C. 有冷锋过境
31. 主要由该类天气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是( )
A. 台风
32. 该地25日到27日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是(
A. 受暖气团控制
C. 日照时间较长
【答案】30. C
【解析】试题分析:
30. 读图可知,26-29日期间,该地有降雨过程,气温下降,应为冷锋过境,故选C。
31. 读图可知,该地25-27日气温日较差小,为阴雨天气,白天由于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强,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夜晚气温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小,故选B。
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拓展】冷锋、暖锋过境过程中均出现降雨现象,但暖锋降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小;冷锋降雨一般为短时期的强降雨。同时,冷锋过境过程中往往伴随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的过程;而暖锋过境过程中往往伴随气温升高、气压降低的过程。
33. 台风是由西北太平洋洋面的热带气旋发展而成,其对应的天气系统是(

A.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其中的水汽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A为北半球气旋,B为暖锋,C为北半球的反气旋,D为冷锋。排除BCD,正确答案是A。天气系统示意图的识别。气旋的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 图中各地的气压值高低顺序为( )
A. 甲>乙>丁>丙
C. 丙>丁>甲>乙
35. 图中四地中气温最低的是( )
A. 甲
【答案】34. A
【解析】
34. 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近地面气压甲>乙,在高空气压丁>丙。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图中各地的气压值高低顺序为甲>乙>丁>丙,A对。B、C、D错。
35. 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甲气压高,气温低。乙气压低,气温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丙、丁海拔高度相同,降低相同的温度,丙气温低于丁。近地面气温大于高空,图中四地中气温最低的是丙,C对。A、B、D错。
下图为某季节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四个地区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A. ②①③④
37. 此时最可能是(
A. 1月
38. 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B. ②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C. ③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D. ④风带为北半球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36. B
【解析】
36. 读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①地是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②地是盛行西风,位于北半球中纬度。③是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低纬度。④是盛行西风,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四个地区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②①③④,A对。B、C、D错。
37. 根据图示气压带位置,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北半球是冬季,最可能是1月
38. ①风带为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A错。②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B错。③为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C对。④风带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D错。
点睛:根据图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风带的风向,判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注意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的风向。北半球盛行西风带吹西南风,南半球盛行西风 带吹西北风。
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9.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40. 下列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正确的是(
A. ①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C. ③南北纬10 °之间
41. 上图中形成①和④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
【答案】39. B
【解析】
39. 根据图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①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A错。②全年温和多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对。③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C错。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40. 结合上题分析的气候类型,①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A错。②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B错。③分布在南北纬10 °之间,C对。④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D错。
41. 上图中形成①和④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①是盛行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形成,④是季风环流影响形成,C对。太阳辐射、纬度、地形不是主要原因,A、B、D错。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回答下列各题。

42. 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下渗
43. 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A. 补充城市地下水
C. 缓解城市缺水
【答案】42. B
【解析】试题分析:
42. 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雨水储存在蓄水池中,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B对。径流时间改变,对下渗 、蒸发、水汽输送的影响不是直接影响,A、C、D错。
43. 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对。收集雨水使用,不是补充城市地下水,A错。对减缓城市内涝、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影响不大,B、D错。
考点:雨水收集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效益。
【名师点睛】城市的雨水处理方式,利于缓解城市的缺水问题。收集储存雨水,影响了地表径流环节。对下渗、蒸发、水汽输送也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
下图示意自然界中某地理事物的运动(循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4. 若该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BC位于近地面,则(
A. B处气温高于C处
C. D处气压大于C处
45. 若该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分布图,则(
A. ①处为暖流
46. 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B处为陆地,C处为海洋,则对四个环节叙述正确的是(
A. 环节①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C. 环节③与海水温度无关
【答案】44. D
【解析】
44. 若该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BC位于近地面,则
45. 若该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分布图,则 ①处位于大陆东岸,为暖流,A对。②处为西风漂流,是寒流,B错。③处位于大陆西岸,是寒流,C错。④处是南赤道暖流,D错。
46. 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B处为陆地,C处为海洋,则环节①是大气降水,受人类活动影响不,A错。环节②是地表径流,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B对。环节③是海水蒸发,与海水温度有关,C错。环节④是水汽输送,强弱取决于大气环流,D错。
左图所示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7. 图中的河流甲河段河水补给主要是(
A. 湖泊水补给
C. 冰川融水补给
48. 图示乙河段流量季节变化较甲河段小的原因主要是(
A. 乙河主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径流季节变化小
C. 乙河段冬雨补给多
【答案】47.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和等值线判读。
47. 因图中给出的是最冷月等温线,可知第一幅图所示季节为冬季,同纬度陆地气温应低于海洋气温,由“值低凸高”可知该图为南半球某区域,气候为地中海气候类型,此季节为多雨期。河流应该以雨水补给为主,选项D正确。
48. 由上题可知甲乙河段都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都是冬雨补给;植被覆盖率高,AB错误。由右图知,河流甲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于乙处,C错误。该河流从甲流向乙,河流乙处的年径流经湖泊的调节作用后径流量年变化减小,选项D正确。
读下图 “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9. 中低纬海区洋流分布的规律是(
A. 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寒流
B.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寒流
C. 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D.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
50. 图中受西风吹拂而形成的洋流是(
A. ①⑤
51. 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洋流加快了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B. 寒暖流交汇处会产生暴雨
C. 澳大利亚东岸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寒流影响显著
D. 秘鲁附近沿海因受寒暖流交汇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答案】49. D
【解析】
49. 中低纬海区洋流分布的规律是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A错。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B错。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C错。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D对。
50. 图中受西风吹拂而形成的洋流是②北太平洋暖流,⑥西风漂流,C对。①是日本暖流,⑤是秘鲁寒流,④是南赤道暖流,③是加利福尼亚寒流,都不是西风带影响形成的,A、B、D错。
51. 洋流加快了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的范围,A正确。寒暖流交汇处会形成大渔场,B错。澳大利亚东岸气候类型的形成受暖流影响显著,C错。秘鲁附近沿海因受寒流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没有暖流,D错。
点睛:中低纬海区洋流分布的规律是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岸为暖流,即大陆东岸为暖流。洋流加快了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的范围。秘鲁附近沿海因受寒流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
读下图“海水等温线图”(虚线表示洋流),回答下列各题

52. 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
C. ①②均向北流动
53. 若该海域为太平洋,则洋流①、②可能为( )
A.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
【答案】52. D
【解析】
52. 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等温线数值及形态,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A正确。
53. 若该海域为太平洋,则洋流①在北半球,不可能是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A、C错。②可能为秘鲁寒流,B对。不可能是加利福尼亚寒流,D错。
54.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
A. 河流水、咸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所以C正确。
考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5. 实验现象是(
A. 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
C. 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
56. 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A. 降水对地形的影响
C.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答案】55. B
【解析】
55. 图中可以看到,a无植被,b土堆上有植被,实验现象是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错。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对。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错。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错。
56. 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B对。不能体现降水对地形的影响,或地形对降水的影响,A、C错。不能体现生物对气候的影响,D错。
5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所讲述的自然景观属于(
A. 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
C.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答案】D
【解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所讲述的海拔高度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自然景观属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对。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随着经度更替,A错。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随着纬度更替,B错。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是局地变化,D错。
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自然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更替。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自然带随着经度变化更替。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自然带随着纬度变化更替。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下列各题。

58. 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
A. 丙—乙—甲
C. 乙—甲—丙
59. 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坡向
【答案】58. A
【解析】
58.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甲图中针叶林下面是针阔混交林带,丙图常绿阔叶林下面是热带雨林。根据山麓自然带类型,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丙—乙—甲,A对。B、C、D错。
59. 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所在纬度不同,导致山麓地带的热量不同,D对。山麓自然带类型,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坡向、地形、水分不是影响山麓自然带类型的主要因素,A、B、C错。
60. 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桂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可溶性、透水性好,A错误;属于亚热线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B错误;漓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C错误;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61. 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地地质构造与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该处地形形成的原因为_________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循环,图中B环节是:______。
(3)在图中C环节的参与下,① 处的____岩可转化为② 处的_____岩, 这种地质作用属于____(内、外)力作用。
(4)N地河流水量最大的季节是________,该地此时气候特征为
(5)N处的河流上,不适合建大型水库的原因是
(6)假设该地处在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该处洋流名称是
【答案】(1)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解析】整体分析: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河流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断层处修建大型水库易出现漏水,且安全性差。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处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该处地形形成的原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水循环,图中B环节是水汽输送。
(3)在图中C环节地表径流的参与下,① 处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岩可转化为② 处的沉积岩, 这种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4)N地位于地中海地区,冬季降水多,河流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该地此时气候特征为温和多雨。
(5)N处的河流上,不适合建大型水库,原因是N处有断层修建大型水库易出现漏水,且安全性差。
(6)假设该地处在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该处洋流名称是墨西哥湾暖流。
62.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回答下列问题。


(1)MN是
(2)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3)④日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4)9月5日至7日,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
【答案】(1)晨昏线
【解析】(1)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是昏线。MN是昏线。

(3)④日时是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4)9月5日至7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向南移动,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63. 读下图 “11 月某日某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中心气流垂直运动状况为
(2)甲、乙、丙、丁四地中,天气晴好的是
(3)甲、乙、丙三地中 风速更大的是
(4)图示时期,北京可能遭遇的灾害性天气是
【答案】(1)下沉,冷锋,东南
【解析】整体分析:高压中心气流垂直运动状况为下沉,根据天气系统符号,判断移动方向,冷锋的尖部指示移动方向。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1)根据等压线数值,甲地是高压,中心气流垂直运动状况为下沉;丙地的天气系统名称是冷锋,正向东南方向移动。
(2)甲、乙、丙、丁四地中,天气晴好的是甲地,受高压中心控制;会出现狂风暴雨天气的是丁地,受台风活动影响。
(3)甲、乙、丙三地中 风速更大的是丙地,判断依据是该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
(4)图示时期是11月,北京正值冷锋过境,可能遭遇的灾害性天气是寒潮或沙尘暴天气。
64. 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该图反映了北半球_____(季节)的季风环流。
(2)该季节甲的气压中心名称是
(3)澳大利亚北部该季节盛行________风,试分析其主要成因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
【解析】(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该图东亚地区吹西风风,反映了北半球冬季的季风环流。
(2)该季节甲的气压中心名称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叫亚洲高压,它切断了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3)澳大利亚北部该季节盛行西北或偏北风,主要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65. 读“世界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自然带名称。D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2)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__________ __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3)D地的气候类型
(4)C气候在南美洲西海岸能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主要是受到__________的影响(填洋流名称),受该洋流的影响,形成的渔场是_______。
【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1)根据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自然带名称,D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F 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F→G→H的自然带更替现象,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3)D地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是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4)C气候在南美洲西海岸能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主要是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受该洋流的影响,形成的渔场是秘鲁渔场。
本文标题:云南省腾冲八中高一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46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4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