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旅游资源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旅游资源学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时间:2010-01-29 01:48 来源:地理教师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饮食文化

饮食是旅游者六大消费要素中首要和基本要素,也是旅游地重要旅游资源,品尝名酒、名茶,参加席宴是重要旅游项目。在中国古老历史和文化中,饮食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美酒之乡”和“世界茶叶祖国”之称。

一、茶

茶被发现和利用,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到西汉,茶已成为人民群众性饮料,唐代陆羽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人们奉他为茶神。

茶,原产地云贵高原,随着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茶叶种植扩展到全国,至今移栽到北纬36°。随着汉代以来对外交往,先后传到南亚和欧洲。

我国茶叶品种极为丰富,最先出现绿茶,宋朝开始有花茶和白茶,清代出现了红茶和乌龙茶。此外,还有紧压茶,将茶加工成茶块,有的像砖,有的像饼,有的如覆碗,还有龙团,凤饼的美名。根据产茶地点不同,制法不同,风味的不同,加上当地历史掌故,形成了各自特点,涌现出众多名茶。

绿茶:有西湖龙井茶、太湖碧螺春茶、雅安蒙顶茶、庐山和天台山的云雾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银针茶、顾渚紫笋茶、信阳和都的毛尖茶、黄山和雁荡山的毛峰茶、六安瓜片茶、平水珠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莫干黄芽茶、普陀佛茶、五盖山米茶。其中龙井茶,因产地雨量多,云雾多,土质多微量元素,因而茶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著称于世,饮时有茉莉初展的清香,有新鲜橄榄的回味。

红茶:以祁红茶与滇红茶著名。

乌龙茶:既有红茶的浓香,又有绿茶的清新。主要品种有武夷岩茶、安溪的铁观音茶、凤凰单丛茶、台湾乌龙茶。

白茶:色白如银,茶汤颜色素雅、浅淡,主要有白毫银针茶、白牡丹茶。

花茶:以扬州茉莉烘青、杭州茉莉烘青、苏州茉莉烘青著名。

紧压茶:以普洱茶和六堡茶著名。

饮茶,讲茶道。白族迎接客人先敬三道茶:第一道“苦茶”,寓意万事开头难;第二道为“甜茶”,寓意苦尽甜来;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人到老年,回顾一生经历,必然诸般滋味俱上心头。云南少数民族普遍饮用盐巴茶,他们流传一首歌谣:“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二、酒

酒,在我国约有5000年的历史,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盛酒、饮酒的陶器。传说夏禹时的仪狄和周朝的杜康是酿酒的名师。历代文人,名人饮酒的故事举不胜举。我国是酒的故乡,美酒之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主要酒类:

黄酒:是一种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低度酒,利用糯米作原料酿制而成,色泽黄亮浓香,醇厚,含有丰富氨基酸、有机酸、酯类和维生素,营养之高,居各酒类之首。著名的有绍兴老酒,福建龙岩沉缸酒,山东即墨老酒和兰陵美酒,江苏丹阳和江西九江封缸酒。其中绍兴的女儿红酒是黄酒中的珍品。

白酒:酒液透明,清澈,芳香浓郁,刺激性强烈。根据制作原料、工艺的差异,产生不同香型。可分为酱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和米香型。    酱香型:以茅台酒为代表,为我国优质白酒中首屈一指。它利用赤水河山泉,特殊蒸煮、发酵、蒸馏工艺酿制而成。酒味醇厚,芳香,回味悠长。

清香型:以山西汾酒和陕西的西凤酒为代表。其中汾酒产于杏花村,有1500年的历史,其酒清亮透明,绵软,微甜,饮后留香。

浓香型:以四川沪州特曲、五粮液、江苏洋河大曲为代表。特点:醇厚,浓香,味甜,回味悠长。

米香型:以广西三花酒和河南杜康酒为代表。用优质大米制造,除具有白酒共有的特点外,还有浓厚的米香味。

果酒:我国汉代就有葡萄酒的记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著名的有烟台张裕葡萄酒,吉林通化葡萄酒,青岛白葡萄酒,北京中国红葡萄酒。

配制酒:以白酒、黄酒和葡萄酒为酒基,配以各种草药、糖料、香料、香精,具有健身,滋补,治病作用。著名的有黑龙江的雪蛤大补酒和鹿尾巴酒、山东三鞭酒、吉林人参酒、广东三蛇酒、广西蛤蚧酒、贵州杜仲酒等。

啤酒:是我国最年轻的酒种,近代才从欧洲传入。1900年哈尔滨出现第一个俄国人办的啤酒厂,1903年德英联办青岛啤酒公司,1915年在北京中国人自己办了啤酒厂,现改名五星啤酒厂。如今啤酒遍及全国,主要品种有青岛啤酒,沈阳雪花啤酒,北京五星啤酒,上海啤酒,杭州西湖啤酒等。
  本文标题:饮食文化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iyuan/64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iyuan/645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旅游资源学:饮食文化(2)
欢迎你对饮食文化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饮食文化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