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自然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自然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绪论

自然地理学--绪论

时间:2010-01-29 01:5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环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活动,人类环境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如在古代,大洋并未包括在人类环境的范围之内,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海洋才成为人类活动的环境。当前,由于人造卫星和星际航行事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环境超出地球表层的范围,进入了高空和宇宙空间,从而使人类的环境中又出现了“空间环境”的概念。所以,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这两个概念是不尽相同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是研究地球表面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面,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在这个表层内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事物,构成了具有独特地理结构和形式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冲击或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有些人认为,目前整个地理环境都已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而不存在天然环境。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二是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如农业、工矿、城镇等开发利用地区。就放牧的草场和采育的林地来说,虽然它们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条件和状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应属于人为环境之列。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主要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人为环境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则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从这方面来说,无论人为环境(次生)还是天然环境(原生)都是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方面来评价,这种地域的特征是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上述三种地理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状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相互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某些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有高低之分、彼此交错重叠,并且互相转化变换的系统所组成,成为一个有层序性的网络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关系把客体分为一系列的层次,每一个层次就是一个等级的系统。这个级别的系统是由那些比它低一级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构成更高级系统的一部分。因此,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总和。这是由于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网络关系,正是这个网络结构完成一定的整体功能,形成一个集体效应,尤其起着协同作用的效应。这种结构关系又叫总体组织。此外,在系统层序中,有些层次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有些层次间则可能出现较大的质变。因此,根据其层序组合的质变关系可以把各级层次分为不同的组织水平。

采用上述观点来讨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时,可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的组织水平和相应的学科: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综合地理学;2)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3)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成分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而感应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则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向。

上述的划分是代表地理学分科中的“三分法”(自然、经济、人文)和“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的观点。此外,在地理学分科中还应该考虑“三重性”的观点,即首先是理论性方面的理论地理学的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其次是应用性方面的应用地理学的研究;第三是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即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具体描述。这三者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虽有不同,但对上述地理学各分科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前面已经指出,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个地球表面并不是几何形体的表面,而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或层壳。因此,在有些地理文献中把它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等,或直接称为“地球表层”。

地球构造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分层性,即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例如,地球的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更高空的一些层;在大气圈的下垫面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又分地幔和地核。此外,在地球上还存在有生命的物质,这些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所有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情况具有两种特点:一种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各呈独立的环状分布;另一种是地球表面附近的各圈层则呈交错重叠分布,各组分相互渗透。后一情况表明,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正是由大气圈和岩石圈的一部分以及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构而成,并使它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地球其他部分的结构特性。这里的岩石、气候、水体、生物和土壤等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彼此进行着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过程中,还伴随着信息的传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系统。该系统还从地球内部和外层空间输入一定的能量和物质,以维持其各组分和各区域间的有序结构,并保持其平衡状态。

在地球上,具有高度智能和相当数量的人类,也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它的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使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的背景上变为人为环境。历史的经验表明,人类的活动如果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那么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有的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的更新;相反,则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生态就会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因此,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结构、动态和发展规律,可以克服我们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总之,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是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的开放系统,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绪论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iran/690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iran/690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自然地理学:绪论(12)自然地理学(40)
欢迎你对自然地理学--绪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自然地理学--绪论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