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七大江河外,浙、闽片的水质较好,仅少数河段存在污染。符合一、二类标准的占63%,符合三类标准的占25%,属于四、五类标准的占12%。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
我国内陆河流的水质在天然情况下,个别河段的总硬度和氨离子含量偏高。但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流只限于绿洲及其以下河段,山区的河段除个别邻近城市的河段外,大都情况较好。符合一、二类标准的占61%,符合三类标准的29%,属于四、五类的只占10%。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8%。近年来,国家每年投入1.2亿元,各地投入2亿多元,但每年治理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而新的水土流失仍不断发生。许多地区的治理速度还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水土流失严重地影响土壤的肥力,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中国每年流失泥沙约 50亿吨,相当于全世界 600亿吨的 1/12,其中耕地表土约占 33亿吨,相当于每年从全国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元素就达4 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年生产的化肥总量,折合经济损失24亿元。
水土流失使河流中的含沙量大大增加。我国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于世。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道的悬移质泥沙约35亿吨。在全世界的大河中,中国的黄河和长江的输沙量分别为16亿吨和5亿吨,占第一位和第四位。黄河平均每年约有7亿吨泥沙沉积在干流河道、三门峡水库及灌区内。其中淤积在三门峡水库以下河道内的泥沙约2.6亿吨,使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的大堤已经加高了三次,高出地面,成了著名的“悬河”。高出地面最大的地方已达11米,给防洪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长江平均每年也有2亿吨泥沙淤积在宜昌以下的干流河道、支流和沿江湖泊内。河流泥沙的淤积不但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也缩短了水利工程的寿命。
2.湖泊水的污染
除了河流外,污染物已经进入了号称大地明珠的湖泊。在已被污染的湖泊中以太湖、滇池和巢湖最为严重。此外,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也严重地困扰着人们,极大地妨碍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湖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为 2 400多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36 500平方公里。太湖水美在于清、静、幽、奇,留鸭禽、润茶桑、藏白虾银鱼。但如今,几乎所有的通向太湖的河道,都成了乡村居民天然的倾污沟,河道多年没有清污,淤泥已深达1米多。
从80年代初至今,太湖的水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全湖平均由原来的一类水为主,已蜕变为以三类为主。富营养化程度加重,使太湖近几年大面积蓝藻爆发。1995年7月,无锡市梅园水厂蓝藻堵塞取水口,水厂被迫关停数日,1/5的居民为之断水。
太湖的鱼类达60多种,银鱼、白虾、梅跻鱼为“太湖三宝”,尤其是银鱼,一直是江苏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的当家产品。现在一个小时才能捉到几条。
近年来太湖的旅游业发展很快。以无锡为例,1985年旅游业营业额为600多万元,到了 1995年,已上升到 2 300多万元。然而,包括旅游在内的许多活动严重破坏了太湖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太湖的水体污染又影响着太湖的旅游业。
从江苏省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太湖地区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1/3,而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总氮和总磷,来自工业的分别占33%和12%。而总氮有29%来自农田和生活消费,总磷来自城市、城镇生活污水的竟高达62%。
太湖是如此,其他湖泊也有类似的情况。全国的湖泊面积正在逐渐缩小,据统计表明,我国30年间湖泊大量减少,仅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个。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 1950年有湖泊1066个,现已减少至325个,水面缩小了3/4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缩小之中。
本文标题: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趋严重(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