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我国能源总述(3)

我国能源总述(3)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东北、华北(包括山东)和西北,合占全国探明储量的86%,集中程度高于煤炭。储量最大的省区是黑龙江(占全国31.8%)、山东(18.6%)、辽宁(12.7%)和京津冀(12.7%),其次是新疆(8.1%)、河南(4.4% )等。

  水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西部和中南部,在全国技术可开发资源量(3.7亿千瓦)中合计占到93.2%,其中西南占67.8%。占全国10%以上比重的省份有四川(26.8%)、云南(20.9%)和西藏(17.2%),其次为湖北、青海、贵州、广西,各在3%~8%之间。与燃料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水能资源与之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区域互补性。

  全国能源资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占75.2%),水力居次(22.4%),油气为辅(2.4%)。各地区呈现明显的差异。就省区而言,北方大多数省份以煤炭为主,而南方一些省份则以水力资源为主。在省内能源结构中水力比重在80%以上的有西藏、浙江、湖北、四川、福建,50%~80%的有广西、广东、青海、江西、湖南和云南。能源资源结构具有综合性特色的省份很少,但油气资源占相当比重(超过10%)的有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和京津冀。

  人均能源资源量是衡量能源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以大区论,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均有一种或数种能源特别丰富,具有全国意义。分省区看,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均超过1000吨,青海、云南均超过500吨,可算为最富裕省区。而另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吉林、广西均在80吨以下,可视为极贫乏省区。

  2.能源资源分布同消费分布脱节

  无论从每一能源种类或能源总体看,其分布与消费区的分布都很不一致。尽管在能源相对贫乏地区努力进行资源勘探和加大开发强度,有的地区甚至在全国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已高于其资源比重,然而由于主要经济发达省市几乎都是能源相对贫乏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增长,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如华东区三省一市,能源资源只占全国5.4%,通过加大两淮徐州等煤田的建井规模和较充分地开发浙江水电,一次能源生产的比重仍只占全国4.2%,而能源消费量却要占到全国的11.4%。华南的情况同样突出,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量分别占全国2.3%,2.6%和7.0%。华中的能源消费量也超过生产量。以上三区合计要消费全国能源的1/3(见表5.3),他们的供需缺口主要靠华北甚至东北(供油)解决,需长途运输,诸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及其周围等能源集中消费区均离北方和西部主要能源基地一二千公里以上。即使在能源富裕的东北与华北,主要消费区如辽中南、京津唐,由于能源消耗量十分集中,也需要由黑龙江、山西、内蒙古远途输入能源。因此,能源由北而南和由西而东的大量运输将是长期存在的基本态势。

表5.3 中国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分布(1990)

  

  资料来源:据《中国能源战略研究》(2000~2050年),表 3.2及表 3.8计算。

  3.中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展望21世纪,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性考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1)全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各个部门厉行节约能源。8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下降起了主导作用,其贡献率约60%~70%。今后技术进步将是推进节能的关键因素。应力争主要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采用已有的先进技术,不迟于下世纪中叶要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预测1990~2050年年均节能率可达3.3%。应在一次能源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开采、运输与加工的效率,从整体上把我国能源工业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2)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充分利用水能,积极发展核电和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逐步改善能源结构。根据我国资源特点,煤炭将继续占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要完善现有的煤炭基地和加快建设新的煤炭基地;适应消费趋势,增产煤炭;大大提高煤炭工业技术水平与原煤入洗比例。
  本文标题:我国能源总述(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5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5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能源总述(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能源总述(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