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经济地理 > 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2)

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2)

时间:2010-01-29 02: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运输因素

  运输是克服空间距离的活动。通过运输,将工业企业与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市场、修理基地等联系起来。货物和人员的运输,相应的要支付运费。寻找较小的运费方案是工业布局合理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资源、人口、经济基础及城市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运输因素对我国工业布局和工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由于运输技术的进步和区域政策的实施,这种作用也是在变化的。总的趋势是:运量较小、运费在商品总销售成本中的比重较低的电子工业、精细化工、及许多轻工生产,它们的布点更多地取决于市场、技术、信息及投资来源等;而为了开发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有时却必须实施运费支出较大的方案。

  5.地理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包括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位置两个范畴。前者是指区域或地点所处的气候带、地形单元,以及它与天然港湾和航道、矿产资源和天然生物资源分布等自然要素的空间关系。对于我国工业的宏观布局来说,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它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宏观地域差异。而自然地理位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很少变化的。区域或地点的经济地理位置是指它与经济发达区、港口和交通线、大城市和商贸中心的空间关系,它在我国现在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的作用正在加强和上升。

  以上五个方面共有十多个具体的因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国家、区域和具体地点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在决策实践中,往往有一两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其他因素起着辅助的和平衡的作用。

二、中国工业布局决策方针的变化

  1.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国家要求改变工业生产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现象,将一部分工厂迁移到接近原料的地区。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为了改变原来地区分布不合理状况,必须建立新的工业基地,而首先利用、改造和扩建原来工业基地是创造新的工业基地的一种必要条件”。在这种方针指导下,三年恢复时期,国家工业建设重点在老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其次是华东与华北。为了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搬迁了少数易于搬动的厂到“内地”,如沈阳轮胎厂迁到桦甸,丹东造纸厂迁到佳木斯。同时,着手在接近原苏联、当时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富拉尔基进行大规模建设。“一五”期间,进行了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包括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 694项限额以上重点工程。这是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的重要时期。从以下对“156”项布点和投资的分析可知,“一五”时期工业基本建设的重点已从沿海地区转到了内地。

  在“156”项原计划中,有四项在“一五”期间没有实施(第二汽车厂、第二拖拉机厂等),二项重复计算,实际施工建设是150项,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单项从1000多万元到6亿元不等。按照当时大区计,分布如表6.2。

表6.2 “一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的大区分布

  

  超过十项以上的省按顺序排列是:陕西(主要是军工企业)、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南、吉林。这6省共105项,占全部项目的70%。一项都没有的省(区)市有: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天津、广东、广西、贵州、青海、宁夏、西藏等12个。此中有两种类型的地区:其一是沿海经济基础和工业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其二是条件太差的边远地区。当时沿海11个省(区)市中,有8个一项也没有。煤炭工业、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山西、黑龙江、北京等能源消费区及其附近。后来还安排了一批军工及军工原材料工业。“一五”后期,开始动工建设以包(头)、武(汉)、太(原)三大钢铁基地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它们占工业总投资的相当大部分。
  本文标题: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jing/76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jing/7653.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工业宏观区位决策方针与工业布局(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