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地理 >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2)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2)

时间:2015-09-03 10: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与农业基地建设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区,无霜期210~340天,北部能满足稻麦一年两熟对热量的需要,南部可种植双季稻和越冬作物一年三熟,并适宜于多种亚热带林果生长。全年日照时数 1800~2300小时,夏秋作物生长旺盛,结实期光照充分,光、热、水的季节配合较好,成为农作物高产稳收的重要因素。

1.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本区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如下:

(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1997年粮食总产却占全国的30.9%,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2.7%,小麦产量占 21%,油料产量占全国的 38.8%,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4.4%,芝麻产量占全国的60.2%,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52.9%,黄红麻产量占47.4%,棉花产量占39.7%,肉类总产量占全国的29%,水产品产量占34.34%。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竹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9%、47.6%、73%。1997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30.92%。农产品的商品率高,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t。上述情况表明,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

(2)集约化程度高。本区开发历史悠久,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生产方式较先进,种植业的集约化程度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普遍实行以水稻为中心的多熟制,复种指数高。二是农田投入水平高。 199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24.6%,化肥施用量占全国的30.9%,灌溉面积占全国的29.8%,农村用电量占全国的34.8%,均居全国前列。在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耕种、灌排、收割、脱粒等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化肥施用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三是耕作水平高。在精耕细作传统经验基础上,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在作物品种搭配、耕作管理方面都有适合当地特点的成套农业技术,因而土地生产力高。1997年全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673.5kg/hm2、上海、江苏、湖南、湖北位居全国前四位,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还有大面积的中低产田需要整治、改造。

(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本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数量、产值都有长足发展。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国家贡献、支持农村、富裕农民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都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上海郊区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乡镇企业产值约占农村社会总产值80%~90%以上,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2.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1)长江中游平原农业基地建设。长江中游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及鄱阳湖平原,土地总面积13.6×104km2。这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北部处于北亚热带,南部位于中亚热带、无霜期250~280天,热量条件能满足稻麦两熟、棉麦两熟需要,高程多在海拔40m至20m左右,大都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土质肥沃,平原上河汊湖泊广布,洞庭湖、鄱阳湖北通长江,并分别内联湖南、江西境内的大河,利于水资源的调蓄。优越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本区成为著名的农业基地,粮食商品率达40%以上,每年有大宗商品粮外运,是全国性重要商品粮基地。棉花总产量96.4×104t,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沿长江平原,单产1300kg/hm2,高出全国平均 30%左右,是中国主要棉花产区之一。油菜籽、苎麻等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产品丰饶,以生猪为主的畜禽饲养业也较发达,是中国商品肉类的重要产区之一。

本区水域广阔,湖泊水面按多年平均水位计算,约有71×104km2,加上水网河渠,估算水面面积在135×104hm2以上,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水域中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120种,主要经济鱼类40种。长江河段和湘江、赣江、汉江是中国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最佳产卵场所,也是鱼苗的最大产地。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 1997年淡水水产品产量 428×104t,占全国淡水鱼产品的30%,其中养殖产量362×104t,占水产量总量的84.5%,是全国以养殖为主的淡水鱼的最大产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条件与长江三角洲类似,但多数农作物单产低于长江三角洲,除棉花外,水稻、小麦和油菜籽平均亩产分别为三角洲的89%、 65%和60%。其原因除两湖平原涝渍较重外,主要是农田投入水平不足,因此,在加强洪、涝、渍、旱综合治理的同时,需增加农田投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双季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稻田面积的70%以上。双季早稻灌浆结实期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影响稻米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可适当压缩一部分双季稻面积,发展小麦(大麦)、玉米、晚稻“两旱一水”耕作制,并积极培育选用优质高产的晚稻品种,提高稻米品质。早稻改种玉米,也有利于促进饲养业的发展。

(2)长江三角洲农业基地建设。长江三角洲包括扬州、镇江以东的扇形平原,北沿通扬运河,南部包括太湖平原至杭州湾。地处亚热带北部,≥10℃积温4600~5300℃之间,持续日期为220~240天,全年无霜期 220~250天。从温度条件看,农业具有多熟制的条件。年降水量1000~1200mm左右,春夏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在一般年份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其上仅分布少量残丘。平原上河湖密集,具有江河湖海之利,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农业富饶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是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本区农业生产基础和经济技术较好,各项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饲养业水平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近年的生产状况,水稻平均单产达7500~8500kg/hm2以上,小麦达3500~4000kg/hm2,棉花和油菜籽分别达到1000kg/hm2和2000kg/hm2,高产精养鱼池可达7500kg/hm2以上,生猪饲养出栏率也高于全国。

集约化程度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道路上有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利用率高,在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普遍实行水稻与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一年两熟,在杭嘉湖地区盛行双季稻与越冬作物一年三熟。二是农田的投入水平高,农机总动力装备平均达6.5~7.0kW/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投入化肥纯量达630kg/hm2,比全国平均量高70%。农田水利、灌排技术、机耕率都达到较高水平。近年来,应用现代农业技术,许多地方都迅速扩大了温室、塑料大棚栽培以及工厂化养猪、养鸡等设施,农业达到一定规模,可以为大城市提供多种鲜活农产品。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林牧渔劳动力劳均农业总产值为全国平均的两倍以上,是全国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

市场条件好,是本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由于城镇分布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本区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就近销售。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形成了以花卉、蔬菜、特种水产与畜禽为主的创汇农业。此外,近年又结合旅游业发展观光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领域。

长江三角洲历来是中国粮食高产区。但由于人口迅速增加,乡镇企业扩展,近年来用于粮食作物的耕地急速减少,仅在“八五”期间,累计减少的粮食播种面积就达66.7×104hm2,尽管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但仍难改变总产量下降的局面。三角洲已由昔日的粮食基地逐步成为缺粮地区。太湖平原过去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以县为单位计算的净征购粮1965年达24.6×108kg,直至1984年粮食净征购达36×108kg,商品率近25%。粮食增产速度一直高于人口增长。 1984年后,人均粮食产量处于下降过程(由 660kg降至500kg以下)。这种趋势预计仍将继续。人口、土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是对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和食物保障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仍具有开发潜力,除工业集中的上海市外,其他地区应努力做到粮食基本自给。为此,应加强农业与食物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粮田面积,实行耕地总量平衡,特别是高产农田,应划定农田保护区。适当发展小麦、玉米和水稻两旱一水耕作制,提高土地利用率,玉米是本区缺少的饲料作物,需要发展。其次,要发展规模经营,一些乡村的农村劳动力已有80%以上转向乡镇企业,因此,需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另方面要扩大多种经营,发展为城镇服务的副食品生产,规划、经营现代化蔬菜基地,畜禽、水产养殖场,实行专业化生产;发展各种名优特农产品生产,包括青梅、水蜜桃、楷杷等果品,茭白、慈姑、水红菱等水生菜类,蚕茧、茶叶和蟹等特种水产等,既可满足市场需要,又可出口创汇。

太湖平原是一个碟形洼地,排水不畅,缺少全局性的骨干排水工程,过去盲目围垦,河道被人为堵障,一些城市、工矿企业防洪排涝能力薄弱。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受淹农田达67×104hm2,夏粮失收13×104hm2。滨湖城市和乡村工业损失更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80亿元。因此,必须加强综合治理,保护太湖平原良好的生态环境。

(3)江淮地区的整治建设。这里是指江苏、安徽的北部平原,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沿海滩涂面积大。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南部,长江淮河之间属北亚热带,光照、温度条件较好,降水量700~1200mm,河川径流较丰富,并有洪泽湖、巢湖以及一些中小湖可以调蓄,淮河水和长江水可以引灌或提灌,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区。

淮河以北的平原,适宜于多种农作物栽培,是全国冬小麦最适宜区,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2,是国家优质小麦主产区之一。麦收以后,普遍种植秋季作物。复种指数173%。目前,苏北徐淮地区以稻麦两熟为主,皖北以小麦、大豆或甘薯为主。本区又是棉花、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的适宜区,已经成为国家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及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本区又是暖温带水果最适宜区的南缘,可以利用废黄河的滩地种植,与粮食作物用地矛盾小,是多种果树和瓜果商品生产的理想基地。果品以苹果、酥梨、葡萄等为主,而且以名优品种多著称。以西瓜为主的瓜类产量高、品质好,畅销国内许多城市。芦笋、山药、大蒜等蔬菜也有广阔前景。由于本区位于气候南北过渡地带,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南北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组织生产销售,在调节果瓜蔬菜供应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江淮平原,适于以水稻为主的一年两熟制。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稻、麦、棉、油菜、桑、畜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沿海滩涂约50×104hm2,淡水水域可养面积65×104hm2,具有综合开发的较大潜力。

本区历史上是旱涝盐碱危害严重的地区,降水年际、年内变率大,地处江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淮河曾受黄河袭夺干支河道淤塞。水旱灾害频发。14—19世纪,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350次、大旱灾280次。1949年以来,国家把治淮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之一,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70年代末以来,农业建设发展很快,粮食商品率达40%以上,是全国性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棉花高产质优,是中国优质原棉主产区之一。蚕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新兴的蚕桑基地。生猪、家禽饲养和水产业发展也很快,成为肉类、禽、蛋和羽绒制品的主要调出地区。

目前防洪排涝的工程标准不高,需加强区域水土治理,提高排涝抗旱能力,从深度广度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江南山地、丘陵盆地的治理与开发。本区包括湖南、江西、浙江大部及皖南丘陵,以山地为骨架,以红壤丘陵为主体,丘陵间分布有许多盆地,较大的有湖南的长沙—浏阳盆地、湘潭—湘乡盆地、衡阳盆地、醴陵—攸县盆地、茶陵盆地、郴州盆地,江西的吉泰盆地、赣州盆地、浙江的金衢盆地等,沿河有狭长的河谷平原。其中丘陵面积约占1/2 以上。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2000mm之间,为全国多雨区之一, 3-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有利于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河流纵横、水网稠密为本区水文特点之一。地表水资源丰富,湘、资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为900×108m3,赣、抚、信、饶、修流域为1385×108m3,富春江流域为 299×108m3。

水热条件良好,加以丘陵为主的土地类型组合,农林牧发展均有一定基础。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粮食商品率约为22%,人均粮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的粮食就地转化为以猪肉为主的畜产品。本区是全国生猪的主要产区之一。

亚热带林果生产占有重要地位。杉木、马尾松为主的速生用材林占有林地的70%以上。竹林遍布,是中国竹材和竹笋的重要产区之一。江南低山丘陵是全国油茶的最大产区, 1997年油茶籽产量占全国的69.4O。全区60%~65%的人口长年食用茶油。茶油色鲜味香,不饱和脂肪酸达94%以上,适宜动脉硬化和心脏病患者食用。油桐原产于我国,主要生产于本区。茶叶是江南低山丘陵的传统大宗产品,红、绿、青、黑茶种类齐全,其中浙江的龙井茶和眉茶,江西的婺源茗眉和武宁的宁红、湖南的君山银针、平江红茶等皆为名茶中的珍品。

柑橘类为典型亚热带果树。本区为我国柑橘原产地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裁培历史、南丰蜜橘、温州无核蜜橘等均为优良品种。

广大山区是人工用材林基地。本区气候条件良好,宜林地广,树木种类繁多,有乔木1500多种,并有许多珍贵树种,例如银杉、水松、观光木、珙桐、银杏、红豆杉、水杉等。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浙江达42.99%、江西40.35%、 湖南32.80%,基本上消灭荒山秃岭。竹类资源也很丰富,例如毛竹、罗汉竹、冻竹、花竹、斑竹等,湘妃竹是九嶷山特有名种。马尾松生长率6%~8%,高者可达10.5%。杉木生长率5%~6.7%,每公顷年立木生长量在5m3以上,不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一些林业发达国家的生长水平。

本区是我国南方红壤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江西有930×104h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8%,湖南有853×104h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3%。红壤中矿物营养元素较贫乏,尤其是磷素,不仅含量低,而且大部分被氧化铁包被而固定,有效性很低。尽管生物积累过程旺盛,但有机质分解迅速,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壤丘陵地区不合理的利用,破坏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约8×104hm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山塘水库淤积普遍严重,例如江西兴国县的龙下水库,1966年建成,90年代初已淤满报废。

2)河道淤塞,航程缩短,据湖南统计,1962年全省通航里程为 17096km,1997年减至10050km,25年来缩短了7046km。又如蒸水的衡阳至灵宫殿河段,50年代可通航3t的木船,现在河床已淤积成高出农田0.3~1m的悬河,已不能通航。

3)侵蚀土壤表层,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减少,无机营养淋失,士地退化。据调查,湖南每年流失表土1.7×108t,江西流失1.6×108t,全年损失的 N、P、K,均超过这二省的化肥年产量。

防治水土流失是保护土地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必须从合理利用红壤丘陵着手,以中小流域为单位,山水田和农林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要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外,在红壤丘陵修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是利用改良红壤的根本性措施。种植绿肥也是培育红壤肥力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合理耕作,因土施肥都能收到显著效果。江西吉泰盆地的千烟洲对红壤丘陵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建立以林果为主体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的生态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将南方丘陵红壤区列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明确指出,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为: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力度,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山丘顶部通过封山育林治理,发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坡耕地实现梯田化,配置坡面截水沟、蓄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发展经济林果和人工草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沿海地区大力造林绿化,建设农田林网,减轻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文标题: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6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63.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