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印度农业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印度农业地理 > 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3)

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3)

时间:2018-08-03 19:4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2.旁遮普和哈里亚纳平原小麦、豆类、饲料作物等灌溉农业区

这是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位于朱木拿河以西、拉贾斯坦干旱区以北,似一条走廊由西向东延伸并与富饶的恒河平原相接,面积约9.6 万平方公

里。人口约3000 万,平均每平方公里312 人,沿朱木拿河西侧地区人口较密,

萨特累季河沿岸的贾朗达尔、阿姆利则地区每平方公里达300~600 人,而西

北边缘地区人口较少。

本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低倾,海拔多在150~300 米之间,西南部的法齐

尔卡附近为176 米,北部有拉维河、比阿斯河和萨特累季河流过,但流域面

积仅占该区的1/4 左右,朱木拿河流域的土地呈狭条状分布于本区的东部,

除以上这些河流以外,还有大量季节性丘陵急流从锡伐利克山地向西南流入

本区,这些河流以高山冰雪作为水源,为本区的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该区大部属半干旱的季风类型亚热带草原气候,只有在与锡伐利克山脉

相连接的宽约72 公里的平原地带,属于冬季干旱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

一般在23.1~25.1℃,各地差异不大。夏季普遍高温,尤以6 月气温为最高,

可在30℃以上。冬季较温暖,如卢迪阿纳1 月均温为13℃。全年日均温≥15

℃的活动积温在8000℃以上,日均温≥15℃的日数达300 天以上。但本区年

降水量偏少,如旁遮普邦平均年降水量约560 毫米,哈里亚纳仅510 毫米。

其中西南季风期内的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降水的分布由东北向西南

减少,在西南部荒漠附近地区只有330 毫米。夏季风形成的降水始于7 月的

第一周,至9 月中旬结束,从12 月到翌年4 月,西风气旋能带来少量(约几

十毫米)降水。与锡伐利克连接的平原地区受地形抬升影响,这几个月获得

的降水稍多于其他地区。

本区气候值得注意的是4~6 月间强风的影响。这种干燥而灼热的强风从

西部吹来,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破坏植株的水分平衡,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当西南季风来临时,此种强风即行消失。另一种危害是尘暴,它往往吹起沙

尘,侵蚀表土又影响光照,但有时能形成一些小阵雨,给作物带来少量水分。

平原的土壤以冲积土为主,有新、老冲积土之分。泛滥平原上的新冲积

土为粘质土,而高堤岸以外的老冲积土上有沙层覆盖,这些土壤可以种植各

种作物。南部较硬的轻沙质土肥性较差,缺乏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所以不利于耕作,萨特累季河流域的土壤有盐碱化现象,对农业也十分不利。

由于本区降水量不大,降水变率较大,夏季蒸发又强,所以农作物收成

的好坏同水分条件的保证程度有很大关系,而发展灌溉则是解决水分不足的

主要途径。在平原地区,发展灌溉有着良好的地理条件。首先,地表有不少

河流,它们由于上游有冰雪融水的补给而常年有水;其次,这里地下淡水资

源丰富,地下水位高。北部地下水位深仅3 米左右,向西南增至9 米,所以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距地表都在3~9 米之间,最深为50 米左右。地下水可

从多雨的喜马拉雅山区得到补充,底土中又往往具有不透水的粘土层,因而

给本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加之地面平坦,渠灌、井灌都十分方便。旁

遮普邦具有悠久的灌溉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殖民统治者为

战时供应需要,在西旁遮普兴建了水利工程。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和邦政

府都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工程,花费了大量投资(1961—1962 年度到1973—

1974 年度共投资65.5 亿卢比),先后建成了许多灌溉渠道,主要有西亚穆

纳渠(西朱木拿渠)、锡尔欣德渠、上巴里河间渠、东格雷渠、巴克拉-楠加

尔渠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渠道网,其中巴克拉-楠加尔水利工程为50 年

代建造的全国最大水利工程,干渠长174 公里,可灌溉旁遮普邦东部各县和

哈里亚纳西部各县约123 万公顷土地。1965 年以后,该区重视发展管井的建

设,从70 年代以来,旁遮普邦已有管井56.5 万口(1980 年)。随着地下水

资源的利用日益充分,井灌将成为该邦主要的灌溉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

水资源,不断改进灌溉技术,部分农田已实行了喷灌。

井灌和渠灌等配套的灌溉网的建立,使该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50 年代

该区灌溉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至1974—1975 年度增至65.2%(其

中旁遮普邦为77.8%,哈里亚纳为50.6%);到80 年代末,旁遮普邦灌溉

面积已增至85.5%,哈里亚纳也增加到60.6%,灌溉地所占比重居全国前

列。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比重最高的为阿姆利则县(88~89%)、贾朗达尔

县(65~80%)、费罗兹普尔县(65~75%);而在与锡伐利克山脉连接处

的狭长地带,包括霍希亚普尔县、安巴拉县,以及古尔冈县和希萨尔镇连线

以南地带,灌溉地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0%和20%,其他

地区灌溉地比重变动于48~78%之间。旁遮普以井灌为主,贾朗达尔和卢迪

阿纳县井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80%;而哈里亚纳则主要依赖于渠灌,如锡

尔萨、希萨尔和比瓦尼县,灌溉面积中的85~93%依靠渠灌。整个哈里亚纳

邦渠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58%,而旁遮普只占44%(见图23)。

庞大的灌溉系统的发展以及1966 年以来绿色革命的推行,提高了复种指

数,扩大了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已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4%,达800 万

公顷,土地开垦程度居全国之冠,北部几县土地开垦程度相对较低,但也可

达到50~65%。由于灌溉业发达,耕地中的40%每年可以二至三熟,全区复

种指数已达160%。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原来比较粗放的农牧业

地区逐渐转变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本区作物种类较多,有小麦、豆类、非洲黍、棉花、甘蔗、油菜籽,也

有水稻、玉米和饲料(主要是苜蓿)作物。东、西部由于降水等自然条件的

差异,作物种类有所不同,大约以500 毫米等雨量线为界。西部:灌溉区种

植棉花和小麦,非灌溉区种植非洲黍、鹰嘴豆和大麦;东部:耕地的75%都

有灌溉,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油菜、芥子和甘蔗等。哈里

亚纳西南部由于地下水含盐度增加而不宜井灌,渠灌也受到限制,作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秋收作物为非洲黍和高粱,春收作物则以鹰嘴豆为主。此外

尚有大麦种植,但因灌溉不足,有些地方一年只能一熟。

小麦是本区最主要的作物,其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 左右,

1983—1984 年度为491.5 万公顷(其中旁遮普312.4 万公顷,哈里亚纳179.1

万公顷),总产达1389.5 万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20.1%,

但产量却占全国小麦总产的30.8%,其中旁遮普邦单产每公顷为3015 公斤,

哈里亚纳为2499 公斤,远远超过全国每公顷1850 公斤的平均水平,也超过

了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4 年世界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为

2261 公斤)。本区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400 多万吨小麦的商品粮。

小麦在本区种植范围较广,一般在11 月播种,翌年4 月收割,主要种植

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古达斯普尔、贾朗达尔、卢迪亚纳、菲罗兹布尔和

伯蒂亚拉县以及哈里亚纳邦的中部和北部各县。这些地区灌溉条件好,土壤

肥沃,是印度主要小麦商品粮基地。

本区种植水稻的历史不长,绿色革命开展以后,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

水稻品种的改良,水稻的栽培逐渐受到重视,其播种面积已由1965—1966

年度的29.5 万公顷增至1983—1984 年度的148 万公顷,同期稻谷产量也由

29 万吨增至680.4 万吨。由于气候温凉少雨,生长期较短,以种植秋稻为主。

因灌溉条件优越,又多采用高产品种,所以单位面积产量高。如旁遮普邦1983

—1984 年度稻谷每公顷产量为4594 公斤,比全国平均单产(2185 公斤)高

一倍多,是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的邦。该邦所提供的稻谷商品粮占全国稻谷收

购总量的一半以上,因而水稻已逐渐成为仅次于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使本

区真正成为“印度的粮仓”。

鹰嘴豆是本区主要的豆类作物,多种植于半干旱的西南部。哈里亚纳的

希萨尔县为重要产区,其产量占哈里亚纳邦鹰嘴豆总产量的40%。但随着本

区水利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作物品种的改良,一些产量高、

收益大的作物(如小麦、水稻、棉花等)扩大了播种面积,使鹰嘴豆的播种

面积日趋减少。如鹰嘴豆的播种面积占该区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57

—1958 年度的27.3%减少到1974—1975 年度的9%;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的比重,也从1967—1968 年度的28.5%降至1981—1982 年度的9.2%,1981

—1982 年度哈里亚纳和旁遮普两邦共种植鹰嘴豆168.3 万公顷,产量42.4

万吨。

棉花是该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的播种面积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而有

所扩大,棉田面积从1976—1977 年度的80 万公顷,增至1983—1984 年度的

106 万公顷(占全国该年度棉花播种总面积的13.7%)。1983—1984 年度产

皮棉21.7 万吨,占全国皮棉总产量的19.4%,每公顷单产较印度其他地区

为高,旁遮普和哈里亚纳每公顷皮棉产量达347 公斤和333 公斤。全区3/4

的棉田分布于比较干旱但有渠灌的菲罗兹布尔、法里德科特、巴廷达、桑格

鲁尔、锡尔萨、希萨尔和金德等县。其中法里德科特生产的棉花有一半为优

质长绒棉。本区生产的棉花除部分供本地工厂外,大量向国外出口。

过去一直认为旁遮普邦气候冷热变化较大,不适宜种植甘蔗,但通过种

植方法的改进以及改良甘蔗品种,甘蔗含糖量提高,种植面积有所增加。1983

—1984 年度,甘蔗种植面积已达18.6 万公顷,占全国蔗田面积5.9%;总产

量达1300 吨,占全国7.3%;单产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含糖率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为10.2%,本区为10%)。

本区畜牧业也较发达,饲养的牲畜有牛、水牛、绵羊和山羊,农民们把

饲养牲畜作为家庭的一项副业。哈里亚纳种的公牛和穆拉种的水牛是半干旱

的西南各县有名的畜种,每年有大量的幼畜供应北方邦。穆拉种的母水牛出

奶量大,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在2000 公斤以上,甚至超过3000 公斤,为附近

城镇的工厂加工奶粉、乳制品等提供原料,牛奶还远销至孟买、加尔各答、

那格浦尔等城市。饲料充足是本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绿色饲料作物(主

要是苜蓿)种植较为普遍,旁遮普邦的大部分地区(除霍希亚普尔和古达斯

普尔县)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哈里亚纳邦饲料种植面积也占该邦作物总播

种面积的10%。此外本区还有30 多万公顷的玉米地,产量可达50 多万吨,

大都用作饲料。小麦等农作物的秸秆及天然牧场的牧草、河边低地牧草地等,

也是牲畜饲料的来源。这里饲养的绵羊品种优良,有毛用、肉用、乳用之分。

喜马拉雅种山羊除产肉性能良好外,毛色白,每头羊一次可产优质绒20~50

克。此外,家禽的饲养也逐渐受到重视,家禽饲养场、育种场纷纷建立,商

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本区面积不大,仅占全国总面积的3%,作物播种面积占全

国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5%,通过绿色革命中的重点治理与开发,农业生产

发展较为迅速,生产水平高。本区已成为向国家提供小麦、稻谷等商品粮的

重要基地,每年提供的商品粮都在全国收购量的一半以上(1980 年达79%)。

农业的发展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据统计,本区城市人口增长的

速度比全国城市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慢1/3。

但是,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土壤的盐渍化问题,长期灌溉结果引起了

地下水位上升,特别在阿姆利则、菲罗兹布尔、霍希亚普尔、桑格鲁尔、贾

朗达尔和古达斯普尔等县,地下水位上升的平均速度已从1945~1955 年的

0.5~1 米,增至1955~1961 年的2~4 米。近年来对此问题已引起重视,改

良盐碱土的计划包括平整土地、使用石膏、洗盐、轮作田中播种绿肥等,使

土壤的pH 值有所降低。今后还需继续推广防治土壤盐碱化的各种措施,做到

合理排灌,采用多种的间混种类型,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同时进行植草、种

树,以防止土壤的风蚀。
  本文标题: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indu/779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indu/7795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印度西北部农牧业区(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