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遥感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遥感概论 > 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时间:2013-03-28 15:4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入射到地面,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也要经过
大气才能被遥感传感器接收。图2-13 为通过大气到达空气中传感器的太阳辐
射的传输过程示意图。传感器在天底方向所接收到的辐射是两次通过大气而
受到衰减的太阳辐射:一次是太阳辐射从大气外界通过倾斜路径到达地面(包
括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光形式的散射辐射);二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经
过地物的反射,垂直向上又一次经过大气。因此,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
射、吸收和散射,使传感器在天底方向记录的总辐射亮度L,包括地物的辐
射亮度Ls 和天空光的辐射亮度LA(云的反射和大气微粒的散射辐射)二部
分。即:
L=LS+LA (2-20)
式中: LS 的数学式为:
Ls (l) E( ) ( ) z ( ) ( )R( ) sin d
p
l tb l t l r l l b l
l
l
= ò - 1
2 21
1
2 ( )
式中:E(λ)——大气层顶部的太阳光谱辐照度;
τβ(λ)——太阳高度角为β时,大气光谱透射率;
τz(λ)——大气在天顶方向的光谱透射率;
ρ(λ)——地物的光谱反射率;
R(γ)——传感器通道的光谱响应曲线。
天空光的辐射亮度LA 的数学式为:
L(l) E( )r( )R( )d
p
l l l l
l
l
= ò 1
1
2 (2 - 22)
式中:r(λ)表示地球大气的反射和散射因子。由(2-21)和(2-22)式得
到传感器任何一个通道记录的总辐射亮度L(λ)为:
L(l) E( ) R( ) [ ( ) z ( ) ( ) sin r( )]d
p
l l tb l t l r l b l l
l
l
= ò + 1
1
2 · · · · ·
(2-23)
式(2-23)为空中遥测地面辐射亮度的基本数学模式。它表示出在一定
的太阳辐照度和大气条件下,遥感器系统任何一个通道获取的地物辐射亮
度,与相应波段地物光谱反射率成正比。每个通道有确定的R(λ)值。
一、大气成分和结构
图2-3 中的上、下两条曲线,分别为大气层外太阳辐射照度曲线和地面
上的太阳辐照度曲线,两条曲线差异是很明显的,这是大气吸收和散射造成
的。同样,由地物本身发射的电磁波通过大气被遥感传感器接收,其能量也
受到减弱。这样,大气及其环境变化构成了对遥感探测的影响。大气对通过
的电磁波产生吸收、散射和透射的特性,称为大气传输特性,这种特性除了
取决于电磁波的波长(随波长不同而不同),还决定于大气成分,以及环境
的变化。
(一)大气成分
地球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固态及液态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的。大气中的主要气体包括N2、O2、H2O、CO、CO2、N2O、CH4 及O3。此外,悬浮在大气中
的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这些弥散在大气中的悬浮物统称为气溶胶,
形成霾、雾和云。以地表面为起点,在80km 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 等少
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所占比例几乎不变,所以把80km 以下的
大气层称为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使太阳辐射
衰减的主要原因。
(二)大气结构
遥感所涉及到的空间范围包括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这
里简单介绍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气外层的宇宙空间的情况。
地球大气层包围着地球,大气层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它的厚度一般取
1000km,大气在垂直地表方向上的分布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气层、
热层(也称增温层)和大气外层。图2-14 表示出大气的垂直方向的分层。对
流层内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现代航空遥感主要活动的区域。由于大气条件
及气溶胶的吸收作用,使电磁波传输受到减弱。因此,在遥感中侧重研究电
磁波在该层内的传输特性。
平流层 在该层内电磁波的传输特性与对流层内的传输特性是一样的,
只不过电磁波传输表现较为微弱,不同的是在该层内,没有明显的上下混合
作用。
中气层 在该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约在80km 处气温降到最低
点,约170K,是整个大气圈的最低气温。
热层 也称为增温层,该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该层对遥感
使用的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波段的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该层中大
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故称为电离层,正因为如此,无线电波才能绕
地球作远距离传递。热层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
行的主要空间。
大气外层 离地面1000 公里以上直至扩展到几万公里,与星际空间融合
为一体。层内空气极为稀薄,并不断地向星际空间散逸,该层对卫星运行基
本上没有影响。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之前必然通过大气层,太阳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使能量不断减弱。约有30%被云层和其它大气成分反射回宇宙空间;
约有17%被大气吸收,约有22%被大气散射;而仅有31%的太阳辐射辐射到地
面。其中反射作用影响最大,由于云层的反射对电磁波各波段均有强烈影响,
造成对遥感信息接受的严重障碍。因此目前在大多数遥感方式中,都只考虑
无云天气情况下的大气散射、吸收的衰减作用,这样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透
射率(τ)为:
τ=e-(α+γ)x (2-24)式中:(α+γ)为衰
减系数,它是随波长不同而变化,总趋势是随波长的增大,大气衰减系数减
少。
α为大气中气体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系数。
γ为大气中气体分子,液态和固体杂质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系数。
x 为路程长度(即通过大气的厚度)。

e为自然对数的底。
(2-24)式为大气透射率(τ)所表达的大气传输特性,它与所通过的
路程x(即大气厚度)和大气的吸收、散射密切相关。其中路程与太阳高度
角和至传感器的入射角有关。当高度角越大(即天顶角越小)和入射角越小,
大气厚度x 就越小。透射率就大。反之,透射率就小。大气的吸收、散射则
与大气成分及其微粒大小有关。
(一)大气的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层中某些成分对太阳辐射产生选择性的吸
收,即把部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本身内能,使温度升高。由于各种气体及固
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波长的吸收特性不同,使有些波段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而另一些波段则全部被吸收不能到达地面。因此,造成了许多不同波段的大
气吸收带。(图2-3 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大气中O2、H2O 和CO2 等强烈吸
收,使太阳辐射能量造成损失)。它们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波段有:
氧(O2) 大气中氧含量约占21%,它主要吸收小于0.2μm 的太阳辐射
能量,在波长0.155μm 处吸收最强,由于氧的吸收,在低层大气内几乎观测
不到小于0.2μm 的紫外线,在0.6μm 和0.76μm 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
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在高空遥感中很少应用紫外波段。
臭氧(O3) 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很少,只占0.01-0.1%,但对太阳辐射
能量吸收很强。臭氧有两个吸收带:一个波长0.2—0.36μm 的强吸收带,另
一个波长为0.6μm 附近的吸收带,该吸收带处于太阳辐射的最强部分,因此
该带吸收最强。臭氧主要分布在30km 高度附近,因而对高度小于10km 的航
空遥感影响不大,而主要对航天遥感有影响。
水(H2O) 水在大气中以气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它是吸收太阳辐射能
量最强的介质。从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波段,到处都有水的吸收带,主要
吸收带是处于红外和可见光中的红光波段,其中红外部分吸收最强。例如:
在0.5—0.9μm 有四个窄吸收带,在0.95—2.85μm 有5 个宽吸收带。此外,
在6.25μm 附近有个强吸收带。因此,水气对红外遥感有很大影响,而水气
的含量随时间、地点而变化。
液态水的吸收比水气吸收更强,但主要是在长波方面。
二氧化碳(CO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少,占0.03%,它的吸收作用
主要在红外区内。例如:在1.35—2.85μm 有3 个宽弱吸收带。另外在2.7
μm、4.3μm 与14.5μm 为强吸收带。由于太阳辐射在红外区能量很少,因
此对太阳辐射而言,这一吸收带可忽略不计。
尘埃 它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量很少,当有沙暴、
烟雾和火山爆发等发生时,大气中尘埃急剧增加,这时它的吸收作用才比较
显著。
(二)大气的散射作用
大气中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明显特点,是吸收带主要位于太阳辐
射的紫外和红外区,而对可见光区基本上是透明的。但当大气中含有大量云、
雾、小水滴时,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可见光区也变成不透明了。如图2-3 中两
条连续曲线的差值,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时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散射不
同于吸收,散射不会将辐射能转变成质点本身的内能,而是只改变了电磁波
传播的方向。大气散射作用使部分辐射能由于改变辐射方向,干扰了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造成影像的模糊,影响遥感资料的判读。
大气散射集中于太阳辐射能量较强的可见光区。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散射强度可用散射系数(γ)表示,散
射系数与电磁波波长有下列关系:
g
lj µ
1
(2 - 25)
式中:ψ为波长的指数,它由大气微粒直径(d)的大小决定。
根据辐射的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作用可分为三种:
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非选择性散射。
1.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d)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时,此时散
射为瑞利散射。即d<λ/ 10。公式2 - 25中j = 4,g ,主要是由大气
l
µ
1
4
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所以瑞利散射也叫分子散射。由于散射系数与
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当波长大于1μm 时,瑞利散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红外线、微波可以不考虑瑞利散射的影响。但对可见光来说,由于波长
较短,瑞利散射影响较大。如晴朗天空呈碧蓝色,就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
子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2.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光的波长差不多时(即d≈λ),公
式(2 - 25)中,j = 2,γ∞ ,称为米氏散射。它是由大气中气溶胶所
l
1
2
引起的散射。由于大气中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 0.76—15μm 的红外线
的波长差不多,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是不可忽视的。
3.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 d>λ)所发生的
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公式(2-25)中,ψ=0,散射系数为一常数,散射
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如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埃等
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常出现这种散射。常见到的云或雾都是由比较大的水
滴组成的,符合d>λ,云或雾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它对各种波长
的可见光散射均是相同的。对近红外、中红外波段来说,由于d>λ,所以
属非选择性散射,这种散射将使传感器接收到的数据严重的衰减。
综上所述,太阳辐射的衰减主要是由于散射造成的,散射衰减的类型与
强弱主要和波长密切相关。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瑞利散射是主要的。当
波长超过1μm 时,可忽略瑞利散射的影响。米氏散射对近紫外直到红外波段
的影响都存在。因此,在短波中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相当。但在当波长大于
0.5μm 时,米氏散射超过了瑞利散射的影响。在微波波段,由于波长比云中
小雨滴的直径还要大,所以小雨滴对微波波段散射是属于瑞利散射,因此,
微波有极强的穿透云层的能力。而红外辐射穿透云层的能力虽然不如微波,
但比可见光的穿透能力大10 倍以上。
太阳光通过大气要发生散射和吸收,地物反射光在进入传感器前,还要
再经过大气并被散射和吸收,这将造成遥感图像的清晰度下降。所以在选择
遥感工作波段时,必须考虑到大气层的散射和吸收的影响。
三、大气窗口
综上所述,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大气层对电磁辐射
的透明度。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
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图2-15)。因此,遥感传感器选择的
探测波段应包含在大气窗口之内,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
展。目前使用(或试用)的探测波段,如表2-7 所列。
表2-7 大气窗口与遥感光谱通道
电磁波性质大气窗口遥感光谱通道应用条件与成像方式
紫外波段
0.300 — 0.315 μ m
0.315 — 0.400 μ m
可见光波段
0.4 — 0.7 μ m
近红外波段
0.7 — 0.9 μ m
0.3-1.3 μ m
0.9 — 1.1 μ m
必须在强光照下,采用摄影
方式和扫描方式成像(即只
能在白天作业)
1.5 — 1.8 μ m 近红外
1.55 — 1.75 μ m
反射光谱
2.0 — 3.5 μ m
2.205 — 2.35 μ m
强光照下白天扫描成像
反射和发射3.5 — 5.5 μ m 中红外
混合光谱3.5 — 5.5 μ m
白天和夜间都能扫描成像
远红外
10 — 11 μ m
10.4 — 12.6 μ m
8 — 14 μ m
8 — 14 μ m
白天和夜间都能扫描成像
W0.53 — 0.30cm
V0.53 — 0.63cm
Q0.63 — 0.83cm
Ka0.83 — 1.13cm
K1.13 — 1.67cm
Ku1.67 — 2.75cm
X2.75 — 5.2cm
C5.21 — 7.69cm
S7.69 — 19.4cm
L19.4 — 76.9cm
发射光谱
0.05 — 300cm
P76.9 — 133cm
有光照和无光照下都能扫
描成像
四、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地物发射或反射光谱特性,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
1.与地物的物理性状有关。从地物反射光谱特性来说,电磁波从某一地
物反射的强度(包括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与地物的物理性状
(如地物表面的颜色、粗糙度、风化状况及含水分情况等)有关。例如,同
一地区的红色砂岩,由于它的风化程度和含水量不同,其反射光谱特性有所差异。风化作用能够引起岩石表面粗糙度和颜色的改变,多数岩石因风化而
使表面粗糙度增加或表面颜色变深,导致它们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光谱
反射率下降,下降的幅度随岩石不同而不同。如图2-16 所示。在潮湿条件下,
新鲜面红色砂岩的反射率大于风化面的反射强度。而干燥条件下,其反射率
变化恰好相反。如未经变质的玄武岩,由于风化作用,表面粗糙反而降低或
表面颜色变浅,从而导致反射率增加。地物表面含水量是影响地物的可见光、
近红外反射光谱特性的重要因素。它导致地物反射率的严重下降。在可见光
波段的短波部分,湿的红色砂岩反射率下降幅度比较小,而在近红外波段湿
的红色砂岩反射率下降幅度明显增大。
2.与光源的辐射强度有关。地物的反射光谱强度与光源的辐射强度有
关。同一地物的反射光谱强度,由于它所处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有所差异。
太阳是最主要的自然辐射源,在不同纬度上,由于太阳高度不同,照射强度
不同,其反射强度也有些差异,海拔高度也会影响到太阳光穿过大气的厚度,
也会使地物反射光谱发生变化。
3.与季节有关。同一地物,在同一地点的反射光谱强度,由于季节不同
而有所差异。因为季节不同,太阳高度角也不相同,太阳光到地表面的距离
也有所不同。这样,地面所接收到太阳光的能量和反射能量也随之不同。因
此,同一地物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季节,虽然它们的反射光谱曲线大体相似,
但其反射率值却有所不同。
4.与探测时间有关。同一地物,由于探测时间不同,其反射率也不同。
一般地说,中午测得反射率大于上午或下午测得的反射率。因此,在进行地
物光谱测试中,必须考虑“最佳时间”,以便由于光照几何条件的改变而产
生的变异。要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5.与气象条件有关。同一地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其反射光谱曲线也不
一样,一般来说,晴天测得的反射率大于阴天测得的反射率。
总之,地物的光谱特性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在应用和
分析时,光谱特性这些变化,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本文标题: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yaogan/1110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yaogan/11105.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