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北美洲-美国(7)

北美洲-美国(7)

时间:2011-02-08 21:1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芝加哥,是美国内地最大的一个城市,人口278万(联合都市统计区人口807万),在全国仅次于纽约、洛杉矶居第三位。它位于密执安湖的南端,有芝加哥—伊利诺斯运河与密西西比河相通。在这里,密执安湖向南深深插入发达的农业区。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周围农业的兴起和运河的修筑,城市飞速发展起来。铁路修筑以后,芝加哥很快成了横贯北部的东西铁路干线的终点和联系西部与南部铁路干线的起点。现在它是30多条干线交会的重要铁路枢纽。

芝加哥的工业以农产品的加工为发端。它恰位于美国几个重要农产区的中心,北面是乳酪区,南面是玉米带,西面是小麦带,许多农畜产品在这里加工转运。因此,它很早就以粮食加工、屠宰和罐头等工业闻名全国。苏必利尔湖区铁矿开发以后,芝加哥兴起了大规模的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建立起运输机械与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后又发展了飞机、电子等军工生产与尖端工业。这样,重工业占据了优势。

芝加哥还是美国内地最重要的金融、贸易与文化中心,拥有许多银行、商业公司、著名的大学与科学院,它的印刷出版业规模仅次于纽约占全国第二位。

底特律,人口103万(联合都市统计区人口为467万),位于连接伊利湖与休伦湖的圣克尔湖畔,它是一个重要的铁路和大湖水运枢纽,而且地处煤铁运输干线上,便于得到钢铁和能源。在马车制造业的基础上底特律建立了汽车制造业,成为世界最有名的“汽车城”。

底特律是一个纯工业城市,它附近还有许多专门生产汽车零件的中小城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里又发展了为军事服务的飞机、种种机动车辆的生产。为了适应汽车工业的需要,还建立了规模相当大的钢铁工业。

克利夫兰,位于伊利湖南岸,有运河与俄亥俄河相沟通,人口50.6万(联合都市统计区人口为276万)。过去曾在宾州的美国老油田的基础上发展了炼油工业,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起家的地方;今天它仍有规模很大的石油加工工业与化学工业,故其附近的伊利湖岸被称作“化学湖岸”。克利夫兰恰位于五大湖距匹兹堡采煤、冶金区最近的地方,附近钢铁需求量很大,为此它成了一个大钢铁工业中心。克利夫兰还是一个重要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地区性的金融中心。

(四)中央西北区 本区包括东起密西西比河,西到落基山麓,北起美加国界,南至堪萨斯、密苏里两州南界的共七个州。境内大部为平原,分布有比较肥沃的黑土和黑土型土壤。这里矿藏丰富,主要有苏必利尔湖区的铁和南部丰富的煤与褐煤。但由于本区开发晚,在它发展时,东部的工业中心已经形成,因此这里只能成为农矿原料产地。本区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它约占全国面积的14%,人口的7.1%,制造业增加值仅约7%,而商品农产品值则占全国27%。制造业多是农产品加工和为农业服务的部门。本区的耕地面积以及小麦、玉米和牛、猪等农畜产品的产量在各区中均占第一位。

本区农场规模较大。东南部是玉米带的一部分,经营集约化程度较高。西部近落基山麓处,气候干旱,以放牧业为主。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是春小麦带,西侧则属冬小麦带范围。

区内大城市不多,主要集中在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同铁路干线的交会点上。一般位于河流的西岸,主要是将西部地区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向东部转运。

圣路易斯,人口39.7万,(都市统计区人口约244万),是本区最大城市。它大体上位于美国的几何中心,在密西西比河和它最大的支流密苏里河以及另一支流伊利诺斯河交汇处的附近。从这里经水路可以通达全国20个州,并连通墨西哥湾。它还是美国内陆仅次于芝加哥的第二大铁路、公路的枢纽所在。圣路易斯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东部和西部、南部与北部商品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大规模的肉类罐头、面粉、酿酒和制革等工业。但是,现在圣路易斯占首位的工业已是运输设备、电气器材与其他机器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

南部  位于落基山以东,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一线以南,包括过去法律上曾允许蓄奴的16个州。其中除特拉华和马里兰以外的14个州,都曾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南部约占全国领土面积1/4,人口近1/3。这里的黑人人口约占全国黑人总数的47%。它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美国的29%,农业收入占30%,采矿业产值则高达61%。南部向全国提供的主要是农林矿原料和半成品,以及一些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工业产品。在经济关系上,它对北部具有从属性。战后,南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它与北部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差距仍明显存在。

南部有着比北部更为优越的气候条件,蕴藏有丰富的资源,平原面积比北部亦更加广阔,然而,地理条件十分有利的南部,却长期沦为美国最落后的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及其残余的阻碍。英国统治阶段把这里的土地分封给英国贵族,并给以种种优惠。这些贵族们便利用分封的土地和由非洲掠夺贩运来的黑人奴隶,生产当时欧洲市场上畅销的蔗糖、蓝靛和稻米,特别是棉花等经济作物。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对外出口的物资仍然主要是奴隶劳动产品,当时的北部只不过是南部的粮食供应地,而生产奴隶劳动产品的南部才是当时美国经济的真正中心。但是,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把他们残酷剥削得来的资金只用来购买奴隶、土地和进口工艺品,因而严重地限制了资本主义和工业的发展。待北部工农业兴起后,特别是南北战争的结束,北部的粮食和工业品逐渐成了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而南部的棉花则退居次要地位。从此北部取代了南部,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相反,南部却成了农矿原料的供应地。自19世纪末叶起,这里的廉价劳动力虽然吸引来一批纺织工业,但南部落后的状态却依旧没有多大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南部每人平均收入只及其他地区平均数的一半,广大黑人仍然处于半奴隶状态。长期不合理的单一种植业,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日益恶化,农业生产状况每况愈下,许多破产的黑人和贫苦农民纷纷外迁。这时南部又承担起为北部和西部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作用。
  本文标题:北美洲-美国(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北美洲-美国(7)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北美洲-美国(7)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