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北美洲-美国(2)

北美洲-美国(2)

时间:2011-02-08 21:1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美国有2235.4万(1990年)西班牙语裔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南部。他们也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美国的华人有100多万,主要居住在太平洋沿岸诸州和纽约。华侨对美国西部的开发曾做出很大贡献。目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已加入美国国籍。

美国领土辽阔,人口相对不多,本土人口平均密度比较小,每平方公里只有30人。40%集中在只占全国面积12%的东北部工业集中地区。东北沿海和五大湖南岸地带局部地区每平方公里可达200人以上。向南,特别是向西人口密度逐渐降低。从沿海和内地看,美国1988年58%的人口集中在从海岸线向内陆宽约80公里的沿岸狭长地带,其面积仅占本土的1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02人。其中大西洋沿岸有5500万人,太平洋沿岸有3000万,墨西哥湾沿岸有1470万,大湖沿岸有2990万。美国西部山地诸州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不到6人。

美国是城市发达的国家,1990年的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7.5%。城市遍布全国,但分布不平衡,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太平洋沿岸,南部大城市较少。在全国形成几个巨大的城市带,其中以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为最大;其次是五大湖南岸城市带(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和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旧金山—洛杉矾—圣迭戈)。以上三个城市带,集中了美国人口的1/2左右。

就目前各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看,南部和西部远远超过北部,大量人口向西部和南部移动。

经济概况 发展特点  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1776年独立后,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在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到1913年在整个世界工业生产中,美国占38%,比英、德、法、日四国的总和还要多。它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早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间,已经跃居世界首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即先于其他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成了典型的托拉斯王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大发战争横财,急剧膨胀成为一个凌驾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上的金元帝国。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但当前仍处于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

美国之所以比其他国家发展更为迅速,是与其具体的历史、经济和地理条件等有密切关系的。

首先,美国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主要由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英国的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英国移民带来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得资本主义在“空地上”毫无阻碍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美国发展初期,当时世界还处在自由资本时代,因而有可能形成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并经过1776年的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美国在历史上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农业中一些封建关系已被彻底废除,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南方的奴隶制得到涤荡;工业中没有象欧洲各国那样的行会传统和保守的生产方法等旧包袱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迅速发展扫除了道路。南部和北部的统一,西部的开拓,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的飞快发展等等,都为资本主义创造一个广阔而统一的国内市场。

第二,美国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第三,美国工业化较晚,可以充分利用欧洲各国现代的技术成就和资金,特别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工人(约占美国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钢铁、采煤和纺织部门比重更大)。

第四,美国在辽阔肥沃的土地上,按着“美国式道路”,建立起强大的资本主义农业,使工业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取得土地比较容易,经常有大量人口从东北部城市迁入西部,开垦土地,经营农场,以致美国工业化初期,不仅不能从乡村得到工业劳动力,还经常有城市工人流向农村。这就迫使资本家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并提高工资水平,而高工资又扩大了国内市场,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

第五,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前面述及的有利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所致,逐渐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上升的阶段就已告结束。但不久,战争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的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四年期间,美国制造业生产增长了32%,粮食产量激增,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并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战后美国经济继续有所发展,1929年达到高峰。当时它生产了世界将近一半(48.5%)的工业产品。但是,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空前深刻的经济危机。1933年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46%,失业人口达1200多万(占职业人口的1/4)。危机过后,又经历了长期的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战时需求,出口剧增,美国工业在战争期间增加了一倍,垄断资本家借战争之机又发了一次横财。加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大大削弱,到战争结束的1945年,美国便占有了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量的53.4%,对外贸易总额的近1/3以及黄金储备量的3/4,而且成了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战后初期美国凭借优势地位,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继续大肆扩张,成为帝国主义的霸主。

目前,美国虽然仍是经济、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但要重现战后初期一国独霸的局面已不可能了。来自西欧和日本的竞争日益激烈。

经济的一般特征  美国的经济规模大,部门结构完整,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是其他发达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美国在西方世界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土地面积和人口虽仅分别占世界的7%和5%,但却提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4。在经济结构上,美国是一个工业对农业占绝对优势的工农业国家,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它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它也有着高度发达的和大规模的农业。农产品不仅可以保证本国的需要,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出口国。美国的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额也都居世界首位。

美国劳动生产率水平是世界最高的。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有的机械数量、动力的消费量等,都高于其他主要国家。美国职业人口中,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仅30%,而“第三产业”,即科教文化、服务行业、金融保险、贸易等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却达70%。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在核武器、电子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以及各种军事技术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

美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极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是垄断程度很高的国家。例如,1978年美国最大的500家工业公司,约占美国全部非金融公司资产的40%,拥有全部银行资产的1/3以上,占全部人寿保险公司资产的85%,它们垄断了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所获利润占所有公司利润总额的70%。但在美国高度垄断的经济中,并存有大量的小企业(指雇员在500人以下),它们占美国全部企业数目的98%,其产值约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全国非农业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小企业的雇员,说明现在美国生产中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同时并存。

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极不稳定,不断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本世纪30年代毁灭性的危机是史无前例的。战后经济萧条和危机频繁发生,生产常常停滞不前,有时甚至倒退。而且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公私债务不断上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趋削弱,如1987年和1988年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原西德占11.9%和11.4%,而美国只占10.2%和11.3%,退居第二位。在货币金融方面,由于美元一再贬值,浮动汇率代替了固定汇率,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已经瓦解,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工业 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在工业中占绝对优势,同时轻工业也很发达。采矿业规模很大,大部分矿产品可以自给。在战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美国许多部门丧失了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不仅战前就已裹足不前的纺织、缝纫、皮革等轻工业,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日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竞争,遭到进一步打击;而且在60年代以后,钢铁、汽车、某些化工等基础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电子工业中一些部门,也因受到日本、西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停滞下来。但是,现在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并且在尖端技术和尖端工业方面,仍居领先地位。它的电力、飞机、机械、化工等重要部门都居世界首位。

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执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兰的南部。这一工业密集的东西狭长地带,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其面积只约占全国的8%,但却集中了美国1/2以上的制造业,成为全国工业最集中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州,一些与军事有关的新兴的工业部门,如造船、飞机、导弹、电子、汽车装配等得到巨大发展。南部得克萨斯等州的产油区,已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70年代以来,经济和人口出现南移现象。被称为“阳光地带”的南部和西部工业发展较快,其速度大大超过东北部地区。

燃料动力工业 美国的燃料动力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蕴藏都很丰富。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美国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1991年为3.68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生产近3万亿度的电力。能源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进入70年代,出现了“能源危机”,其核心就是石油的严重短缺。1990年美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占2/3(石油41.3%,天然气23.8%),煤占23.4%。由于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急剧增加(石油消费量由1950年的2.8亿吨上升到1977年的9.2亿吨,该数字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近年有所下降),国内产量却停滞不前,越来越依赖进口(进口石油在其消费中所占的比重1979年为43%,1988年仍为42%),以致影响外贸平衡,造成巨额入超。美国出现的所谓“能源危机”,并不是由于资源贫乏,而主要由于对石油的超量消费和对其他能源(如煤炭)不能合理充分的开采和利用造成的。

美国能源生产的地区分布,同工业的分布是不相适应的。

东北部原来是美国最大的燃料开采地,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采重点已经逐步移向南部。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的西部油田(主要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及其浅海地区,以及内陆的俄克拉何马州),石油产量占全国的近1/2,天然气产量约占全国的80%。其次为加利福尼亚油田(占全国产量的12%),主要分布在洛杉矶附近。1967年于阿拉斯加北部发现了新的大油气田。据估计,阿拉斯加大陆架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12亿吨,古全国可开采储量的1/3,现已大规模开采,1988年产量近1亿吨,占全国产量的1/4,成为美国新的石油基地。美国为了把南部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运到主要消费区——东北部,修建了30多万公里的输油管和40多万公里的输气管,并有大量油船专门向东北部运油。在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各港市),以及沿五大湖的许多城市中,都建有大规模的石油加工厂(1991年美国共有炼油厂192座,原油年加工能力为7.66亿吨),加工原油能力为国内石油产量的2倍。因此,除加工本国原油外,还加工从中东和加勒比地区等进口的原油。
  本文标题:北美洲-美国(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2.html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北美洲-美国(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北美洲-美国(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