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特点

时间:2011-02-08 17:28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手工工场才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西欧先进国家晚近两个世纪。

早在地理大发现前,由于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北部沿海地区为波罗的海、北海的商路贸易要地;南部地区为南、北欧贸易的中转站,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成为意大利的丝织品和东方进入欧洲的香料等物产的集散地,德国的经济和商业、贸易曾相当繁荣。16世纪以后,当英国、尼德兰、意大利等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手工业大发展时,德国经济却衰落下来。这主要因为:(1)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商路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转向大西洋,德国南部和北部的贸易中心地位均逐步失去,使商业与工业衰落。(2)德国长期处于政治割据局面,17世纪末,在德国领土上,存在着约300个各自为政的小邦国,至使无法形成国内统一市场、战争频繁,而且不能象英、法等国那样在中央集权政府支持下向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失去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3)农村中存在着强大的封建农奴制,农民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农奴制的普遍恢复是妨碍17和18世纪德国工业发展的一个原因。”

进入18世纪后,德国的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这是由于:(1)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瑞士、荷兰、捷克等国迫害新教徒,致使大量新教徒外逃进入德国。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是熟练手工业者与商人,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在德国一些小城布建立起一批手工工场,从事毛纺织棉纺织等多种轻工生产。(2)普鲁士王国的建立(1701年),采取扶殖工商业的政策,对德国工商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s。到80年代中,柏林已成为拥有1万名手工业工人的城市。(3)18世纪末期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对德国的经济有所推动,1751年德国在杜塞尔多夫附近的一座铅矿上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震撼了德国的封建农奴制和封建行会制。拿破仑入侵德国莱茵河左岸地区,在其占领区内实行了废除封建特汉;废除行会法规,宣布“工业自由”;推行资产阶级民法等一系列改革,同时将莱茵河畔的各小邦合并,使德国的封建割据局面有所改善,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对莱茵河右岸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5)1815年德国境内38个邦国成立“德意志联邦”,以后,领土面积占德国2/3的18个主要邦国,成立关税同盟,实行邦国间贸易免税,对外统一关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市场。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工业革命。纺织工业首先发展起来,萨克森的克姆尼茨(现卡尔—马克思城)为最重要的棉纺织业中心,有“德国的曼彻斯特”之称。采煤和冶金由于使用新的技术设备也有较大发展。鲁尔河流域的煤田大力开发,煤田范围逐渐向北扩展,1847年在鲁尔地区建立起第一座使用焦煤的高炉。从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后,德国大量从英国输入机器,招聘技工,发展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莱茵河流域出现了科隆、埃森、多特蒙德等一大批工业中心。

1848年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特别是农业中农奴制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的胜利,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德国农业的资本主义道路与英、法等国不同,由于德国农村的封建势力长期存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用革命的办法推翻封建制度而是自上而下的经过几十年的逐步改良,使封建地主经济过渡到资产阶级—地主经济,容克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大量保存下来,并转向资本主义经营,变成资本主义农场;广大农奴则变成深受盘剥的贫农和雇工。列宁把这种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道路,称为“普鲁士道路”。列宁指出其特点是:“中世纪的土地占有关系不是一下子被消灭掉,而是慢慢地适应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长时期保存着半封建的特征”。“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的经济,同时分化出少数‘大农’,使农民在几十年内受着最痛苦的剥夺和盘剥。”在农业改革过程中,允许农民用高价赎免封建义务,使容克地主攫取到巨额赎金,并把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工业资本,大批破产的农民成为工业的自由劳动力,而容克农场的扩大经营又为工业产品开拓了市场,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50~60年代德国工业发展异常迅速,尤其是重工业紧跟着轻工业高速增长,蒸汽机的普遍应用和铁路的普及,促进了采煤量的增长和钢铁产量的增加,同时军火工业崛起,埃森的克虏伯企业,成为欧洲最大的军火制造商之一。重工业的发展使德国挤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普鲁士、萨克森、巴伐利亚、纽伦堡等地区成为工业较发达的地区。到60年代末,德国的工业革命已在先进地区基本完成。187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占世界13.2%,超过法国。

1870~1914年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德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英国和法国,到20世纪初已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打败法国,并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封建割据局面,既扫除了经济发展的政治障碍,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度量衡、商业法规和交通运输业,以及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2)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国从法国获得50亿法郎赔款和夺取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矿产资源和工业基地,特别是洛林铁矿与鲁尔煤田的结合,使鲁尔区成为强大的重工业区。(3)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改进大都来自德国,从煤焦油中提取苯、氨和人造染料的发明和大量生产硫酸和苏打方法的发现,使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等化学品也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电力、化学等新工业部门的发展,轻工业的地位已被重工业取代,在最新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国的工业革命完成,20世纪初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称德国为“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具有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使德国特别富于扩张性和侵略性。一方面垄断资本家利用国家政权的实力,大力进行商品、资本输出,争夺国外市场、原料;另一方面从19世纪80年代起向外掠夺殖民地,到1914年德国拥有290万平方公里,1230万人口的殖民地,但其殖民地面积不到英国殖民地的1/11,法国殖民地的1/3。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首先向英、法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赔款1320亿马克,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波兹南等一些地区分别划归了波兰、比利时、丹麦和立陶宛,使德国丧失了1/8国土,1/12约人口,3/4以上的铁矿资源,1/3以上的钢产量以及1/7的耕地。但垄断资本家在战争中攫取了巨额利润,特别是军火商,如克虏伯的利润在战争中增长了1.3倍。战后,为了防止德国经济崩溃和使其成为反苏前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本源源涌入德国,并将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1925年德国的工业恢复到战前水平,1928年德国的工业又上升到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12%,重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强化,加强和扩大了国家所有制,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法西斯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1932~1938年德国煤产量从2.27亿吨增加到3.81亿吨,生铁产量从393万吨增为1805万吨,钢产量从762万吨增为2266万吨,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美,其工业品的绝对产量也超过英、法,有的还超过美国。鲁尔区成为德国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大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占领,并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本文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特点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58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58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
    欢迎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特点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