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历史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历史地理 > 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时间:2010-01-29 03:1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章第三节 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

  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鉴于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过於分散、杂乱、重叠,不利于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遂于开皇三年“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废诸郡而独以州、县二级制区划制度,州的职掌与郡守相同,无刺举之任,形同秦汉,全国共190个郡,1255个县。

  唐代前期——贞观十道代表的地理空间

  唐太宗贞观初年虽经裁并,仍有三百多个州。这么多州都直属中央政府管理,显然不便,于是李世民将全国疆域按山川形势之便划分了十个道,神龙二年(706)置巡察使或存抚使,景云二年(711)又置按察使巡视各道州县,临时派遣,不常设。

  贞观十道的划分是:

  开内道: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河,即黄河;陇坂,指六盘山;终南,即秦岭)

  河南道: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薄於河。(函谷,指今河南灵宝境内的故函谷关;)

  河东道:东距常山,西距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故塞。(常山,本名桓山,今河北唐县境内,此处经指太行山;首阳即雷首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匈奴故塞指今山西省北部)

  河北道,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榆关,在今河北抚宁县境,蓟门指北京八达岭)

  陇右道:东接秦州,西输流沙,南连蜀及吐番,北界沙漠。(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流沙指河西走廊西端,与新疆交界处)

  山南道: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二山。(荆、楚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陇,指六盘山;商山,在商县东南、秦岭东南余脉;华,即华山)

  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汉,指汉水)

  江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岭,指五岭)

  岭南道: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群蛮,经指今湖南、贵州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区)

  剑南道:东连牂牁,西界吐番,南接群蛮,北通剑阁。(牂牁,指今贵州东部,剑阁,指四川剑阁县剑门关)

  贞观元年,设立的十道并无固定长官和治所,类似西汉武帝时开设的“十三部刺史”制度,道之划分也只是为了临时派巡访使巡行时各自有个范围。所以道的划分多以自然山河为界标。贞观十道实际上只代表地域而非行政区。所以,唐前期的行政区划仍是(府)州一县二级制。州刺史直接向中央尚书省负责。“十道”的划分对我国历史上划分区域的观念影响很大。“贞观十道”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托古于禹贡“九州”之说,无论地理书籍或是人们习惯上的天下分野。自此以后,凡大区域之划分则多比拟于“十道”。

  盛唐时期——开元十五道代表的检察区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浙江、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了。

  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

  京畿道 治:长安

  都畿道 治:洛阳

  关内道 治:凤翔,“多以京官遥领”(通典172)
  本文标题: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di/1001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di/1001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