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类地理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类地理学概论 > 西藏高原农牧文化区域

西藏高原农牧文化区域

时间:2010-09-20 20:28 来源:未知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西藏高原农牧文化区域

在这个“地球第三寒极”里草原与农业文化并存。

作者与江应梁、梁钊韬审阅藏族出身的格勒先生博士论文“论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时,得知藏文化中心是在藏南雅鲁藏布谷地;其北为“羌塘”(即北部高原)牧区,已发现旧石器、细石器及新石器。藏东横断山区为高原牧区与谷地农业结合地带,古称“朵康”,为保护藏南谷地的“卫藏”地区①。可知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是复杂的。羌塘文化遗存以游牧射猎细石器为主,而藏南谷地又以新石器为主(农业用双肩石斧、陶器等),使藏族文化成“多源一体”格局。即北部与蒙古草原游牧文化有关,南部与华南热带农业文化有关,东部接触长江季风农业文化。这里生态环境以高寒为特点。每当世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都会引起高原雨量增加,即可形成积雪过厚成灾、畜类冷死、交通阻塞等灾害。其次是“高山反应”也是约束人类活动的生理因素之一。高原区不少高山被称为“头痛山”“身热山”即为“高山反应”的表现。藏族并不是不受影响,而是由于长期适应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因此体质上胸部发育较好,肺活量较大,血液中红血球增加,面色红润(美洲山系的印第安人曾被称为“红种人”也是由此形成)。但对老年人及体弱妇女仍受“高山反应”影响,愿意去印度、华南和北方城市居住或疗养。因此,历史上,藏族向低地迁移(如战争或占领)情况较多,而低地民族却难以大批迁上高原。故今天高原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不到400万。但从文化发展上看,则由于长期安定的社会存在,文化淀积甚为丰富,并且向高原四周低地传播。如山南各族,不丹、尼泊尔,川西各地民族,西北各地民族,滇西各地民族,亦受西藏文化(如喇嘛教等)的影响。

因此,藏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风俗上藏服男子为长袍似蒙古装,宽大则过之。因可用作夜间当被盖,即全身可缩在袍中;而白天因太阳猛烈,又要脱露右臂,或更露出两臂,两袖将袍系于腰间。妇女发式亦有特色,喜梳成许多小辫子披在肩上,辫梢饰有“巴珠”,为珊瑚、绿松石所制,很是美观。饮食也喜爱奶茶和茶,主食也是牛、羊肉。交通以牦牛为主,因能耐寒。燃料亦用牛粪等。

婚姻以农区一妻多夫为特色,有兄弟、朋友共妻风俗,故一般妇女在家庭中起中心作用,家务、经济、劳动都以妇女为中心。以往,家庭称呼也简化,如父系亲属统称“叔叔”,母系统称“姑姑”。文化方面,藏医、藏文、藏历、藏戏等共达25 000多种,几十万部,多由各大寺院掌握。民间文学亦盛。文学名著有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等。当时社会组织进入农奴制。印度佛教传入后才成为“政教合一”社会。喇嘛(意即“上师”,僧人之意),7世纪传入,11世纪又传入密宗。喇嘛教吸收土著信仰后,衍成各派。如格鲁派称“黄教”(宗喀巴创立),势力最大,实行活佛转世制度,建成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分治前、后藏。即活佛死后,灵魂转附一同活佛死时一齐出生的小童上,由长老们选为转世灵童,培养成为新一代活佛。佛教戒杀生,但可吃肉。人死以天葬为特色,把尸卷曲成坐姿,背至葬场,以刀削尸肉,碎骨用石,杂以糌粑,喂鹰。喂时,先内脏,次骨,后肉,吃光才升天,否则请喇嘛念经超度。藏族农区多建有石板房居住,不住帐蓬。但从整个社会看,仍可分成农、牧两区。
  本文标题:西藏高原农牧文化区域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lei/2032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lei/2032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西藏高原农牧文化区域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西藏高原农牧文化区域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