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冢揽胜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冢揽胜 > 望丛二帝治蜀功--望帝、丛帝陵(2)

望丛二帝治蜀功--望帝、丛帝陵(2)

时间:2012-10-21 10:40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占地面积81亩的望丛祠,按会稽禹陵规制而建,古朴威严,壮丽肃穆,是经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和1985年两次扩建而成。祠内供有望帝、丛帝的坐像。在东祠门上书有“功在田畴”,西祠门上书有“德垂揖让”,八个大字高度概括了二帝的历史功绩。殿后有占地17亩的鳖灵池,池边广植垂柳,池中有荷风亭、耦香榭,池岸建有回洞阁、博浪轩、观稼亭、怀圣亭等仿古建筑。池前为丛帝陵,池后为望帝陵,其状若山丘,遥相对峙。

  丛帝陵高约10米,周长百米,陵四周的陵基系青石条垒筑;陵上10余株古柏参天。原四川督军熊克武所立“古丛帝之陵”碑,已余残迹。1987年6月,复制碑立于墓前。

  望帝陵高约15米,周长约200米,是四川省最大的帝陵。制式如丛帝陵,陵周为杜鹃花所环。1987年也曾修葺。

  当地民众早在南北朝后,就有了祭祀习俗,每年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祭祀望丛二帝。成为成都府祀制度,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民间则在端午节前后,纷纷从各地赶来,朝会、上香、膜拜。活动的高潮部分,要举行对歌会,俗称“吼山歌”。届时“游人如蚁,农人竞田歌,声闻数里”。青年人还向意中人投掷李子传情,大有《诗经·大雅·抑》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古风。至今望帝陵旁还有赛歌台遗迹。

  如今被修葺一新的望、丛二帝陵、祠,再次成为蜀中旅游胜地,当人们徜徉于祠内、池畔、陵前时,默读其间留下的历代墨迹辞章,更会激起人们对中华灿烂文明史的自豪和骄傲,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1992年,《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布了苏秉琦先生的一个论点: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单源的,而是多源的,不只是一只蜡烛照亮四面八方,而是四面八方的火花汇成了中华文明的火炬,照亮了神州大地,照亮了古代东方。我们从望、丛二帝祠、陵中,从望、丛二帝生前死后产生的传说中,不正印证了这一观点吗。苏先生还说:“我国在一万年以内至商代以前的史前时期存在着多源文化区系,经过相互间的撞击、融合,最终形成为多源一统的中国文明传统。”因此,望帝、丛帝与中原地区的炎帝、黄帝一样,都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创建人,这也是望、丛二帝祠、陵能流传至今的真谛所在吧。


  本文标题:望丛二帝治蜀功--望帝、丛帝陵(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zhong/1125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zhong/1125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望丛二帝治蜀功--望帝、丛帝陵(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望丛二帝治蜀功--望帝、丛帝陵(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