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岛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岛 > 普陀山岛

普陀山岛

时间:2010-01-29 00:5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洪波浩渺在东海海面上,有一座被白浪烘托的“海上仙境”,那就是“万顷风云浮碧玉,孤插苍溟小自华”的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西距舟山本岛约2海里。其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狭长,面积约12。 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普陀山虽不高也不大,然风景秀美,可与山东之“蓬莱仙境”相媲美;佛教之盛,可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为全国著名的四大佛山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昔陀山供奉观音菩萨,又近江浙沪等经济繁荣区,因此,普陀山香火之旺,实际上已经名列四大佛山之首。

  普陀山成为佛教胜地,有着漫长的历史。据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岛上就有人居住了。春秋战国时,越土勾践将普陀山及其附近岛屿定名为“雨东”。秦朝的安期生、西汉成帝时的梅子真、晋朝的葛雅川,都曾跋山涉海,来到普陀山炼丹制药。在唐以前,这里一直被称为梅岑山。

  普陀山在唐朝时才真正成为佛教名山。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天竺(印度)僧人首次来普陀山岩洞中涌经传道,“普陀洛迎”之名即由此而来,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唐赘宗咸通四年(863年),口本僧人慧愕从五台山迎奉观世音像一尊,由明州(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时,大风骤起,白浪滔天,船只受阻,无法前进。慧愕以为这是观世音不愿东去异乡之故,便在普陀山潮音洞附近登岸。当地有个姓张的渔民知其缘由后,立即把佛像请入家中,并与慧愕一起把自己的住房改为庵堂,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以后,普陀山开始供奉观音菩萨,并名扬四海,成为佛教胜地。

  至宋朝,佛教在我国甚为盛行。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宁宗御赐给普陀山宝陀寺“圆通宝殿”匾额,指定只供观音菩萨。至明清之交,荷兰殖民者侵占普陀山,几度炮火,致使胜迹颓败。清代时,重建有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篷(即小型寺庙)。现在所见寺庙多为清朝所建。秦汉以降历经几朝几代,普陀山遂成了“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的“海天佛国”。

  普陀山的自然风景绚丽多姿。佛顶山云雾缭绕,妙应诸峰,拾级而上,如登云梯,俯视沧海,心旷神怡。锦屏山巍若屏障,白葩丹蕊,四时开放,掩映如锦。雪浪山双十峰对峙,白石闪烁,犹如积雪。洛迎山孤悬独峙,洞壑幽深,吐纳烟霞,神奇变幻。山上林木葱笼,奇石怪岩遍布;海边金沙海滩,礁石嶙峋突儿。前人评价道:“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杭洲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舟山之普陀。”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天多雾,夏季凉爽,秋季晴朗,冬无严寒,加上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海景色,自唐、宋以来,吸引了无数名人学士、佛门弟子、四海游人,前来观光。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送冯判官至昌国》一诗中写有“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之句,这里的“小白”即指普陀山。宋代的另一位文学家土安石曾作《游洛迎山》诗,咏普陀山景色: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小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明代陈献章亦作有((洛迎望海》诗二首,其一云:一花初起自龙堆,力骑长驱石壁开。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无r1衫之闻雷。秋高鸿鹊排云去,风静蛟龙出穴来。借问乘搓向何处?五云咫尺是蓬莱。

  明代戏曲家屠隆在普陀写了不少诗,对普陀山景色作了生动描绘,其中有一首《游补陀》诗,写尽普陀风光。诗曰:兰若孤悬大海中,山根四而插蛟官。浪推旭日排天出,风静凉蟾照影空。异鸟声和仙乐细,灵鳌背石佛灯红。神州别有三摩地,况与蓬莱咫尺通。

  明朝和清朝,帝土也对普陀各寺院颁圣旨、赠玉印、建御碑等,更提高了普陀山的身价。如清康熙、乾隆钦赐的海青袭装,康熙御笔“海月常辉”的横额,光绪钦赐的玉印,慈禧画的牡丹图等。
  本文标题:普陀山岛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dao/436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dao/436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普陀山岛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普陀山岛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中国名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