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名岛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名岛 > 澎湖列岛(2)

澎湖列岛(2)

时间:2010-01-29 00:59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澎湖列岛上物产非常丰富。石斑鱼、龙虾是澎湖的特产,此外,澎湖亦盛产鳃鱼、小管以及鲤、鳍、珊瑚等。目前,澎湖列岛开发“海上牧场”,使得渔业更加兴旺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澎湖列岛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动听的传说呢!

  相传很久以前,台湾是与大陆相连的一个半岛。半岛上住着一对夫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因一生下来下巴上长着蓬松的一撮小胡毛,故取名蓬胡。后来,觉得叫得不够响亮,就叫彭胡了。隔壁一对夫妇,这时也生了个美貌的小姑娘,只是两眉之间生着个白色晶莹的颗粒,着沙滩的沙子一般,故取名白沙。

  彭胡与白沙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每天一早出海捕鱼,一到黄昏又双双晚归。有一天,正当他俩在海边戏水,突然一声巨响,狂风大作,浪涛汹涌,台湾半岛随即向东飘去。彭胡和白沙也随之漂离了大陆。眼看着台湾岛离大陆越来越远,急得澎胡乱扯自己的胡须,白沙狠揪眉间的颗粒。两人胸中喷出一腔怒火,化为两道白光直冲霄汉,忽然间,天空中响起了鼓乐之声,一朵五彩祥云冉冉坠下。彩云上站着妈祖婆。她告诉大家,这个岛原是拴在大陆石柱上的。由于天长口久,石柱断了,才被大鳖鱼拖往东海大洋,幸好岛上的石脚还在海底,只要钉住石脚,岛就不动了。她带来了一筐杨梅,如果有人吃了一颗杨梅,就会变成一颗大钉子,只要有几十颗大钉子,就能把大石脚钉牢。

  彭胡和白沙听罢,首先吞下杨梅,变成了两颗大钉子,然后又有数十个人吞下了杨梅,一共吞下64颗杨梅,变成了64颗大钉子,把台湾岛的大石脚钉在海底。后来,渔民们为了怀念彭胡、白沙两位好青年,就划船到台湾海峡中去寻找他们的踪迹。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群岛屿,整整64个。于是,便将最大的岛屿命名为澎湖岛,把其旁边的小岛叫做白沙岛了。

  澎湖岛

  澎湖岛又名“马公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岛。在澎湖岛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两个海湾相连,风平浪静时,宛若一平静大湖,故称“平湖”。闽南方言中,“平”、“彭”两字音近,故后成澎湖之名;马公之名,也是由“妈宫”两字讹音而来。

  马公镇是澎湖县的县府所在地,其天后官,无疑是全台湾最为古老的妈诅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迹。它建于400余年前的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数百年来,天后宫饱经战争创伤,又几经修整,但天后宫仍归保持着旧时的面貌。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坐北朝南,正门三开间,门前有大石堤。门前有一对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青两端高翘若燕尾:两侧护龙的马背和正门多重式屋顶配搭得十分防调。入门有石铺天井。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檐下雕梁画栋、门窗板壁等装饰,无不精细而古朴。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刻出戏文人物、宫网楼合、草木花虫等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天后官后进名叫“清凤阁”,右壁嵌入一方石碑,刻有当年沈有容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的事迹,估计至今巴有380多年的历史,是全台现存最古老的石碑。据传该石碑本来立于大山屿,荷兰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再次入侵澎湖时,居民恐碑受损,乃偷埋于地下;1919年重修天后官时无意中发掘出来,乃嵌于后殿右壁。那次荷兰人再次入侵时,曾建城堡,至今石城犹存,位于马公镇东北约3公里处的朝阳里,名“红木堤”,其实是“红毛城”的讹音。红木埋是渔船停泊之处,登高眺望,海岛风光尽收眼底。夜幕一垂,万家渔火通明,倒映水中,彻海通红,涟漪起处,宛若条条金蛇浮动,和天上繁星相辉映,使人加入幻境。“澎湖渔火”自古就列为台湾胜景之一。

  天后宫前的小街,叫做中央街。旁有“施公祠”,原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的大庙,辛祠靖海侯施琅,叫“将军词”,也称“施琅庙”。墙外角落里有一口大井,就是“万军井”。相传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攻克澎湖,万军苦无淡水解渴,乃掘此井,水涌不绝,足供万军之需。此井泉至今仍水量充饰,水质洁净,味道甘美。
  本文标题:澎湖列岛(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mingdao/435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mingdao/435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澎湖列岛(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澎湖列岛(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中国名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