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3)

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3)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S=klogw (3.11)

  式中k为波尔兹曼常数,选择w为对数形式的原因,在于希望熵作为一种广延性质而出现。

  考虑系统状态发生了一个趋近于无限小量的变化,并且很容易假定它为一种可逆变化。此时,系统对于一个平衡态的偏离,达到一种不可觉察的程度,并且只是从起始态的波尔兹曼分布,变化到适合于新的、差别无限小的新状态下的波尔兹曼分布:

  

  

  对于一个有限等温过程,熵的变化为:

  △S=q可逆/T (3.13)

  上述这个经典的熵变概念被证明是无误的,而且热量q可逆,为一个完全确定的量。这个公式说明,如果希望计算一个系统的状态1和状态2之间变化的熵变,只需要考虑两态之间一条可逆途径即可,而此条途径为所吸收的或所释放的热量。

  只要对物质加热,系统的熵值就增加。因为当温度T增加时,分子具有更多的能态,系统本身的无序性增加了。倘若过程是在压力不变的场合下进行,则dq可逆=CpdT,式中Cp为定压比热,于是

  ds=CpdT/T (3.14)

  或者,把一个系统从温度T1加热到T2,熵的变化为:

  

  已经知道Cp为常数,则

  

  如上叙述说明,一个系统的变化,可由该系统的熵变反映。而系统熵变的最好度量,是通过温度的变化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识到热力学梯度的更加广泛的含义。

  热力学梯度模型,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地理梯度模型,它是针对地理空间内能量存在,或能量分布的差异即不均衡而设计的。由此引起了能量的传输和物质的流动,其结果造成了系统的行为变迁。例如,一个森林火灾现象的模型,从热力学梯度的分析入手,应用地理梯度的概念,对森林的火灾行为实行模拟和预测,从而定量地认识森林火灾的蔓延速率和移动方向。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模型,已经在罗塞迈尔(Rothermel)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基本出发点是:在两个相邻接的地理空间单元中,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森林密度、燃烧物密实率,以及大致相同的燃烧物组合,这样在无火灾发生时,可以认为它们二者之间是均衡的和无梯度存在的,而系统的行为也处于一种均衡的条件下。一旦其中的一个单元因为能量的收入突然增加并引致火灾时,热力学梯度在这两个单元之间随即出现,它是与能量分布的不均衡性相伴发生的。按照质能守恒规则,正在燃烧的那一个地理单元,产生了一个确定的反应强度,在其反应进行中所放出的总热量,肯定会有一部分沿着已经产生的地理梯度,向邻近的另一个地理单元输送,以便自发地求得地理梯度差异的减轻直至消除。最终的结果是提高了后一个单元内燃烧物质的温度,一直到其温度升高到可燃物的点火温度时,这第二个地理单元亦被点燃。它依次向外传递,产生了与其相邻的更远一些地理空间单元的热力学梯度,如此递推,森林火灾行为将沿着地理梯度的主方向不断蔓延,其方向和强度都取决于地理梯度的性质。由此可见,地理系统中过程的演变,能量和物质的传输,都离不开地理梯度这个基础条件。

  对于地理梯度的理解,并不限于重力学梯度和热力学梯度,其余的如化学势梯度、生物势梯度,人文地理范畴中的经济发展梯度、人口吸引、城市吸引、需求梯度、社会梯度等,都是地理梯度的表现形式。旅游地理的核心就建立在地理梯度理论上,在其吸引力、吸引范围以及旅游价值的时间长度等中,地理梯度均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因此,这种由于物质、能量、信息在地理空间中的非均衡分布,而引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产生和运行,就把地理梯度的存在和作用,放在了地理系统运转中的动力地位。
  本文标题: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7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7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