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导论 >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3)

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3)

时间:2011-02-07 13:52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城市是由众多的物质要素(如道路网、街区、节结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和非物质要素(如社会组织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心理、城市意像等)组成的区域实体。这些要素在城市地域内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形成的有序组合,这种组合关系即为城市的地域结构。对这种组合关系的规律性探讨,成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

20世纪以来,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研究吸引着不少学者。他们通过对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剖析,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说和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E·W·Burgess)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理论。他认为,城市地域在5种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的作用下形成分异,产生各种地带,加上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城市便发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并提出了5个同心圆带的结构模式。

在该模式中,核心地带是中央商业事务区(CBD),分布着城市的主要商业、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形成了城市的中心;围绕中央商业事务区的通常是过渡地带,主要分布有批发商业、运输、铁路客货站、零售商业等,是过去的高收入阶层居住区,后因城市扩大,轻工业等单位不断侵入,环境日渐退化,高收入阶层迁出,海外移民和贫民在此居 住,所以也被称为退化地带;环绕过渡带之外是低收入工人居住区,主要是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第四环带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和从事机关商业工作的人们的住宅区;第五环带是沿高速交通线路发展起来的、在城心工作的人们的住宅区,所以也称使用月票者居住区或通勤地带。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发表后,在美国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赞成和批评的意见都很鲜明。应当承认,这一理论从动态变化入手分析城市地域,为探讨城市地域结构提供了一种思想方式,同心圆模式从客观上揭示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这些都是可取之外。但同心圆理论没有考虑交通线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而实际上,城市的很多职能往往汇聚在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并呈轴向结构特征。

1939年,美国经济学家H·霍伊特(H.Hoyt)运用美国64个中小城市的房租资料,后又加上几个大城市的资料,研究了美国城市住宅区的发展趋向和地域结构的延伸变化,提出了城市地域的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市中心仍然是中央商业事务区(CBD)。从这里,住宅区向四周沿交通线呈放射状延伸,高级住宅区位于一个或多个城市一方的扇面上,处于城市周边位置,呈楔状自市中心向市郊延伸;中级住宅区趋向高级住宅区的内侧,处于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之间;而低级住宅区常常位于高级住宅区的另一侧,其间还夹有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

霍伊特的扇形理论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前进了一步。但该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只凭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忽视了城市同其他因素的关系,影响了模式的典型性。

1945年,美国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E·E·Ullman)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各种类型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多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在诸如区位、集聚、离异、地价房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产生了多极核心。城市中心区(CBD)是市内交通的焦点,在实际城市中并非居于城市几何中心,常偏向一方;靠近市中心是批发业和轻工业区;由于受地价的影响,重工业区没有能力、也无必要拥进市区,而自动布置在市区边缘;低级住宅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周围,而中、高级住宅则趋于环境较好的城市另一侧,其间布置有文化中心、公园、运动场等公共设施;在近郊,则形成郊外住宅区和郊外工业区。这样,城市就被分成6个片、9个区,比单纯的同心圆结构显得复杂接近实际。

多核心理论考虑到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到了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但是,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讨论较少,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和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大城市迅速膨胀,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复杂。一方面,由于中心区的扩大和土地立体利用的普遍化,使得CBD和CBD的边界日趋模糊;另一方面,市区的扩张又在影响的范围增加的基础上,出现了大城市的副中心和卫星城带,使城市地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上述理论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局部地区城市的抽象概括而建立的,很难全部反映现代城市的实际情况。于是,西方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研究日益活跃,相继提出城市地域理想结构理论和大都市圈模式等。近年来,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①紧密结合城市职能变化,注重城市地域的动态分析。根据现代城市流动性大,变化频率高,职能要素以及人们行为观念变化快等特点,注重城市职能之间的组接关系的动态研究,随时建立新的理论;②强调多因子对城市地域分化的综合作用。现代城市,尤其是现代大城市,地域分化过程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摈弃过去只强调主要因子作用的做法,既注意分析各项因素的贡献程度,更注意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③积极吸收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引进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④注意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强调城市地域结构的预测性研究。如针对现代城市人口拥挤、住宅紧张、交通混乱、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寻求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消除城市弊病的有效途径。


  本文标题: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5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53.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城市地域形态与结构(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