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环境化学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环境化学概论 > 7.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大气和大气化学

7.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大气和大气化学

时间:2010-01-29 02:0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7.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

  7.2.1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层受重力吸引,最大密度紧靠地球表面,随高度增加,逐渐变得稀薄,最后与行星际气体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大气层没有明确的上限(顶)。如果从地球表面向上推移,可以划分出性质不同,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有很大差异的几个区域。我们要想了解大气,首先需要引用一种分区法,以有助于我们分别研究这些不同区域中发生的种种现象。

  如图7-1所示,图中有一条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典型曲线(高度坐标用的是对数标尺,所以上部各区域实际上比图的下部各区域要厚得多),按这条曲线的转折情况,可以将大气层由下而上地分为以下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即外大气层。温度曲线止于热层而不再向上伸展,这是因为高层空气非常稀薄,热力学温度的含义在此已显得非常不确切的缘故。

  从地面到达约80km的高度(即中间层顶)处的这一层又称作为均质层,由此向上到外逸层这一段又称作非均质层。非均质层的特点是:①外来物质在这一层中不易分散均一;②在此常发生强的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许多带电粒子;③密度低,氮气和氧气之比例不等于4∶1。

  在中间层和热层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电离层,是在1901年由马可尼作无线电通讯时发现的。电离层又被分为几个小层,其中电子浓度自下往上递增。

  对流层是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及污染物活动的区域,在地面以上10m处为近地层,在此,大气与地表面间因地球自转而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自地面往上1km间称为边界层,在此,表现出有较大的大气内摩擦力;在距地面1km至10km(对流层顶)间,被称为自由大气层,这一范围内的大气可视作为理想气体。

  7.2.1.2 层间大气的物理性质变化

  1)温度

  层间温度变化的情况已如图7-1所示。在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通常以每千米5~7℃比率降低,它又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的。在对流层顶,温度发生突变。对流层顶的高度也随时间和地点而有所不同,在赤道和在两极,其高度分别为16km和8km,而同一地点日变化可能有1km上下。在中纬度,对流层顶的温度为-50℃左右。

  往上一个区域是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递升,在50km高度,温度最高值达零度左右。过了平流层顶,温度重又下降,这个区域即为中间层。到中间层顶时,温度降到最低值-100℃左右。转折至热层以后,整个热层区域的温度稳定上升,在500km高度上,温度在400~2000℃之间,且随昼夜交替、太阳活动情况及纬度而变。日变化达到500~800℃。

  大气层中温度的这种独特分布,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是与辐射吸收有关的,产生在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和分解反应,造成了像热层这样的高温。平流层顶出现的温度最高值,与该处臭氧的存在有关。地面上所出现的较高温度值(平均288K),主要是由于地面大量吸收到达这里的剩余太阳辐射所致。

  2)气压和质量

  在图7-1的右边是气压标尺,某一高度上每单位面积的气压由在它上面的空气柱所受重力决定。即

  式中ρ——密度;

  g——重力加速度;

  h——高度。

  就是正比于h高度以上气体的全部质量。

  全球大气和对流层大气的质量分别为5.2×1015和4.0×1015吨,所以对流层大气质量是总质量的77%左右。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大气质量的90%是包含在距地面约20km高度之内,质量的99.9%是在约50km之内,在100km高度以上,大气质量只有地面的百万分之一。
  本文标题:7.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大气和大气化学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xue/735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xue/735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7.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大气和大气化学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7.2 大气层的层间划分和区域划分--大气和大气化学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环境化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