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我国名山大川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我国名山大川 > 宗教与审美

宗教与审美

时间:2010-01-29 01: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汉代,中国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教徒们上山修道,以求得道成仙。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潜心苦修求得解脱。出于教义与修身养性的目的,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仙山佛国”,看成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道教、佛教与自然神崇拜的主要区别,前者是崇拜人神鬼神,后者是崇拜自然神。“天下名山僧占多”,教徒们占名山胜境,是进行宗教活动,而不是崇拜山神和水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览名山大川已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新风尚,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独立的游览审美对象。热爱名山大川、寄情山水的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人和道士们常常集结于名山胜水之间,欣赏山水,清谈玄理,吟诗作画,建设寺观,参禅悟道,结成朋友。可见,中国名山风景的开发和建设,一开始便有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参与,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容。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于是悟之于胸,发之于笔墨,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在中国绘画史上诞生了山水画派。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是作者游览名山大川与自然山水神交情合的结果。如山水诗奠基人谢灵运即以纵情遨游名山大川而出名,山水画家宗炳,更是“栖丘饮谷”30多年,竟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由于他的心灵与山水融为一体,所以有深刻的审美体验,达到出神入化的畅神境界。使审美主体进入山水审美的自由王国,从而获得自然美的最大享受。

  名山大川的功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伟大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美学、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学、山水园林、山水音乐、风景建筑、宗教文化、山水地理以及有关山水的哲学思想等。风景这一名词及概念也是从这一时期产生的。山水风景在人们,尤其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隆盛,文人学士游览名山大川,群众性的朝山进香和游览风景名胜活动相当盛行,这就大大促进了名山大川的建设,不仅有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而且有许多书馆、书院、亭阁及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点缀在自然山水之间。即便是寺庙、宫观,也无不渗透着山水文化的光彩。不少文人、名士、学者、官宦及旅行家,为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而踏遍天下名山大川。他们情寄山水,触景生情,发之于笔墨,著之于文学,再现于书画,把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不在宗教文化之下了。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以“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豪情逸趣,浪迹天下,为名山大川写下大量不朽佳作。李白的诗因得灵于名山大川,显得博大瑰奇;壮丽的河山亦因李白的诗而更加绚丽多彩。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飘游四方,但他热爱祖国山水,见到名山大川就兴高歌咏。他深得长江之壮美,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钟爱西湖之秀丽,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世佳作。苏东坡不仅热爱山水,在他做地方官时,还带领百姓先后疏浚建设过三个西湖,把水利工程与风景建设结合起来。今天杭州西湖的苏堤和广东惠阳西湖的苏公堤便是当年的杰作。

  宋山水画家郭熙对真山水的观察欣赏非常深入,他在《山水训》中总结了一套观赏山水的理论和方法,如“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意思是远看把握山体的宏观形态,近看要仔细观察山石的本质特征。他还提出不同季节人与山水环境的感应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和情感。在中国山水画论中,对山水风景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作了生动贴切的比喻,“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彩,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这对我们在名山大川建设中处理自然与人文景观关系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标题:宗教与审美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achuan/484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achuan/484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宗教与审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宗教与审美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我国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