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全国城市历史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全国城市历史地理 > 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7)

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7)

时间:2012-06-30 10:5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平江城内道路为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纵贯的直街7条,西城4条,东城3条。其中以比较居中、靠近子城的第四直街(今人民路)最为繁华,是全城的干道。第四直街北起香花桥,南对报恩寺。此街乐桥东西有东市和西市。乐桥以南至饮马桥之间有市楼5处。饮马桥南是沧浪亭、韩园和府学。第四直街,从北到南,有许多“河桥、塔、坊、楼、庙宇、商店和园林建筑物,左右前后,错落布置,变化多端,组成立体轮廓极为丰富的城市街景”。以第四直街为枢轴,向东西两侧延伸,则直街的繁华程度递减。如第五直街(今临顿路)兴起较晚,北端的临顿桥一带,晚唐时“旷若郊野”。第七直街(今谷仓街)已临护城河,是军营所在。城内横巷多濒河修建。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居民区,称作“坊”,宋时有坊60。北宋时期,坊制衰落,许多坊名逐渐被巷名所取代。从平江图碑看来,大多数坊都横跨大街,显然是一个地区的名称而已。横巷既然是居民住宅集中区,因此也形成一些商业性大街。但这些商业性的横巷,因缺乏支巷,其吸引范围远不及南北向的直街广,大部分后来终于衰落下去,转变为居住区,如乐桥、绣锦坊等。只有个别的几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旧繁荣。如观前街、干将坊的东市,铁瓶巷的西市。

  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宋时苏州城内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聚居地,交通便利的地点则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从《平江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行”往往座落在横巷中,如和平坊(今西美巷)的半行等。

  苏州城内的南北两隅,历来比较空旷。从宋《平江图》来看,在第一横街以北,除齐门大道两侧外,没有什么建筑物。城南第四直街南段,名园相望,人烟比较稀少。

  (21)宋代静江城

  宋代的静江府,原称桂州,也就是今天的桂林市。现存镌刻在桂林城区鹦鹉山南崖壁上的《静江府城池图》,与现存苏州文庙的《平江图》齐名,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图之一。从城图可知,静江府城在南宋时有四次修筑,四次修的城与旧城连为一体,又可各自为城。五城相连的静江府城,平面布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即南北长,东西窄。旧城在南,东、西、北各建有一城,除北侧的城比较规则外,东、西两城均不规则。最后在北城之北又修筑一城紧附于北城,接近方形,原来的北城变成了中城,以独秀峰为中心。像这样五城相连的城,除甘肃天水城外,恐怕仅此一例了。

  依据城图,府治在旧城之中,紧附于东墙,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北墙无门,东、西、南墙各一门,建筑宏丽。从建筑物的布局来看,以最后修成的北城建筑物最密集,可见人口重心也在全城的最北部。这可能同漓江在东,桃花江又绕西、南两面,北部地形最为开阔、交通便利,有密切关系。纵贯全城的只有一条干道就是明证,其他横向的道路,均与这条干道构成“丁”字形街。南北干道以东的横街有12条,以西仅有6条,证明东半部人口多,经济发达。这是由于漓江在东,从秦开灵渠起,漓江就是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南宋时居民区仍以坊相称,静江府城坊的多少、具体分布,图上均未显示,已不得而知。估计也是由街道分割的居住单元,商店已沿街布设,应该与平江府城的结构大体相似。

  (22)宋代太原城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潘美在阳曲县唐明镇修筑的太原城,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土城。城由内外两重构成,内城称子城,外城称罗城。子城开设四门,南门而外,其他三门依次叫子北、子西、子东。罗城也有四门,东门朝曦、南门开远、西门金肃、北门怀德。

  宋太原城在布局上体现了唐以后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内坊市已没有唐代以前明确的界限,市场沿街分布,有人认为今天“太原城区西南的米市街、南市街、柴市街、菜市街、麻市街,这些地方就是宋代的米、柴、菜日用品的市”。宋太原城大部分街道都呈丁字形,这种丁字形的街道给城内布局打下深深的烙印,一直影响到今天太原城市的交通和建设。元好问有诗云:“君不见系舟山上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据说,“当这城修筑的时候,为了钉破‘龙脉’,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因为‘丁’、‘钉’同音”,认为丁字街是封建统治者相信风水有意所为。但另据史料,唐明镇在潘美筑城之前就已形成街衢巷陌,具有一定规模。唐明镇原有晋文公庙,宋平太原后三年,徙晋文公庙,“以庙之故址为州治”。后筑子城,“南门有河东军额因唐旧也,鼓角漏刻在焉”。太原城“父老相传,今振武门内四神阁即唐明镇之前街,大关帝庙乐楼下之砖洞,其后街也”。这就说明,潘美筑太原城是利用了唐明镇的原有建制,稍加整治而已,丁字街可能为唐明镇的旧有建制。

  宋太原城在布局上因势利导,并州州署就利用了原有的晋文公庙故址,位于城的北部,后来修筑子城,将州署包入,形成了政府衙门集中的地区。一般居民散布于外城,市场沿街分布,主要集中于城的南部。宋太原城军事地位重要,驻有重兵,淳化三年(992年)修筑的南关城,东西墙接大城,用来驻扎军队。为了防止洪水对城的袭击,宋太原城西沿汾河筑有堤防,并广植柳树,形成以堤防、柳树、水面,包括彤霞阁、林华堂、四照亭、水心亭等设施的“柳溪”风景区,据记载,“每岁上巳,太守泛舟郡人游观焉”。

  (23) 宋代汉阳城

  唐代的汉阳城北宋末年被水冲毁,南宋末年,由于汉阳商业迅速发展,“平时十万户,鸳瓦白贾区”,在江滨形成了专门的市场区,才重修了汉阳城。南宋所修的汉阳城,城周7里,设8个城门。该城东南枕大江,北控莲湖,西抵凤栖山麓,城中有南湖、道观湖,城南有韩家湖,蓄水量都比较大,城内用水很充足。宋代汉阳城的仓廒本来多设在城内,后来为防止被敌人利用,移至军衙之侧,只有一个小仓布设在城外龟山山麓。城中的平民百姓,“尽在小山之下,大别(即龟山)之上”。此小山位于汉阳军城以北,说明汉阳城的居民区在龟山与这个小山之间的区域。南宋时汉阳知军事黄干屡次上书,坚请筑城,但他力主只围绕郡治中的一座小山周围筑城,认为沿龟山山麓筑一座大城,耗费巨大,并以“后堂隍周密,则敌不可窥,门墙罅隙,则盗不可拒”,作为他修筑小城的根据。他的本意是“先筑内城以固根本,次包外险以为捍卫”,后代筑城却只采纳他的提议修筑内城,所以汉阳城规制十分偏狭。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di/3609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di/36095.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7)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城市的平面布局(17)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