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高中地理专题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高中地理专题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时间:2013-03-25 10:09 来源:河南 作者:朱晓蕊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重点剖析
重点一: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陆地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甚至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3.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重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是指陆地不同地区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植被、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  
 
  2.不同空间范围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及其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这种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加上水分条件的影响。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加上热量条件的影响。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4)陆地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3.结合实例分析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如下表)
  成因 分布规律 分布 实例
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划分 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伸展,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非洲沿20°E经线,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以水分为基础划分 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伸展,沿纬线方向(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垂直地域分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 各自然带大致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水平)伸展,沿垂直方向更替 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自然带的分布不呈带状 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显著的地区 南半球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难点突破
难点一: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大部分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名称都以其植被的名称命名。
 
难点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
    由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造成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差异,叫非地带性。其表现为: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由于南纬56°~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背风处,形成温带荒漠带。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造成的结果。
 
  4.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形成的。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
 
难点三:雪线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1.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2.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水量的多少
    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
 
  3.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
    在北半球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
 
  4.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
      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
 
难点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赤道地区的高山在垂直高度上的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基本一致
  2.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4.同一自然带,在热量和降水丰富的一坡分布的高度要高
 
案例分析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 冰源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的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2)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及棉花是喜温、好光的作物,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如中亚地区的河谷平原、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主要是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最后,棉花产区所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光照充足,形成棉花产区的关键是要考虑灌溉水源是否有保证,因此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答案:(1)B  (2)C
 
学法指导
一、讨论法   
    本课内容难点较多,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疑点。针对这一点可采用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在讨论中要做到“三勤”。
      一是脑勤,即思维要保持积极的活跃状态,能迅速接受别人提供的信息,准确掌握别人的思路,并加以分析,捕捉别人的观点。
    二是手勤,即在讨论中勤动笔,随时记下听到的或想到的有用东西。
    三是口勤,即积极发言,不耻下问,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结束后对有关问题及时作整理,有助于知识与思维的条理化、系统化和深入化。
 
二、串连记忆法
    将某一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犹如“知识树”。再通过分析、综合,使孤立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与难点,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本文标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zhuanti/4567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zhuanti/45672.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