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教学设计 > 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学重难点分析

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学重难点分析

时间:2014-11-07 14:06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地质作用及板块构造学说(重点)
分析:高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很感兴趣;主要是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不够。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来了解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突破方案:直观图示法、对比法
第一步:自主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请学生说说“沧海桑田”的典故,并让学生观看一组地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表有着不同的形态,而且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然后设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变化?引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一般情况下,内力作用形成大的地貌类型,并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细节,使地表趋向平缓。列表对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地震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重力能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削高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第二步:讲解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式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1.板块及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4.理解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的分布、海陆的形成和分布之间的关系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难点)
分析:通过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习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突破方案:模拟实验法、图示法
第一步: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注意结合后面的知识区别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第二步:用课本模拟演示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岩层弯曲形态、岩层疏密和新老关系,学生绘制褶皱的地形剖面图。



总结: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可依据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只要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解释“向斜山,被斜谷”: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底或盆地。但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第三步:岩层受地应力作用后发生破裂,在力的继续作用下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形成山地或高地,如我国庐山、华山、泰山等;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用课本演示:强大的挤压力和拉力都可引起岩层断裂、错动位移并形成断层。

第四步:利用地形剖面图、示意图等考查地质构造以及人类利用地理规律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找泉。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
(1)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
(2)开挖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选址于背斜位置。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聚落选址应远离断层。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重点)
分析: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来学习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使地表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通过地貌景观图的展示,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让学生真实地理解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突破方案:案例法、图示法
第一步:流水地貌展示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风力地貌展示
分布范围很广,干旱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干旱区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风力作用很强,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 形成了与流水、冰川及重力等其他外营力塑造的地形全然不同的风成景观。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第三步:冰川地貌展示
冰川作用: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第四步:海蚀地貌
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总结:
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2)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4)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本文标题: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学重难点分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sheji/615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sheji/61531.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学重难点分析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学重难点分析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