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高中地理知识讲解-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中地理知识讲解-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时间:2020-04-11 13:0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知识点1、季风区、非季风区

我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①夏季大陆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近地表形成相对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夏季风);②冬季大陆降温快,空气受冷下沉,近地表形成相对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西北季风(冬季风)。

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非季风区,指的是受夏季风影响较小(但可能受冬季风影响较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界。

如下图所示,红色箭头表示夏季风(东南风),常常带来升温、降水;蓝色箭头则代表冬季风(西北风),常常带来降温、降水。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图1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 2、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当地时间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下图中的α)。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观察者的纬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α = 90° - | β - γ |

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注意: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例如①同一半球:40°N-23°26′N=16°34′;②不同半球:40°N-23°26′S=40°+23°26′=63°26′。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


例题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图3 例题

答案:A、C、D

精讲精析:(1)分析近地表太阳辐射的强弱。①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多晴朗天气,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②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达到近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少。

(2)分析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利弊。①太阳能光热电站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降低了地表温度;②太阳能板可以反光,容易误导鸟类的飞行;③太阳能板不会产生电磁辐射,因此不会干扰飞机的电子导航,并且与农作物的产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3)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①假设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则tanα=塔高/影长=1/P,则P=1/tanα;②该高塔位于北回归线(23°26′N),则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0°),此时太阳高度角α=90°-|23°26′N-0°|=66°34′,即此时P=1/tan66°34′,即P<1;③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太阳高度角α=90°,此时P=0;③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此时太阳高度角α=90°-|23°26′N-23°26′S|=43°08′,则P=1/tan43°08′,即P>1。因此选项D正确。


总结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本节例题的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气候,分析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②分析太阳能板的影响;③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在日常考试中,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经常结合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先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向北回到赤道,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图4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知识讲解-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8760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8760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高中地理知识讲解-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高中地理知识讲解-季风区、非季风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