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 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 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 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差异 B. 海陆位置不同
C. 纬度位置不同 D. 山地阻挡作用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A.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B. 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D.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4.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A. 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青海
C. 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江苏、河南、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
下面是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位置图(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②① D. ④③①②
6..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雨带位于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该河流位于
A. 热带季风区 B. 亚热带季风区
C. 温带季风区 D. 高寒地带
8.该河流最有可能是
A. 珠江 B. 塔里木河
C. 淮河 D. 松花江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 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 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 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差异 B. 海陆位置不同
C. 纬度位置不同 D. 山地阻挡作用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A.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B. 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D.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4.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A. 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青海
C. 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江苏、河南、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
下面是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位置图(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②① D. ④③①②
6..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雨带位于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该河流位于
A. 热带季风区 B. 亚热带季风区
C. 温带季风区 D. 高寒地带
8.该河流最有可能是
A. 珠江 B. 塔里木河
C. 淮河 D. 松花江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10.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 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 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 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 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图示区域发展的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 劳动力 B. 资金 C. 技术 D. 能源
12.该区域发展农业处于劣势的是
A. 降水 B. 热量
C. 人均耕地面积 D. 河流、湖泊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B. 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C. 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D. 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
14.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15.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 光照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下图表示我国西南地区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导致①、②两地气温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 D. 植被
17.与东北林区相比,③所在林区树种较丰富的根本原因是③地
A. 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B.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C. 年均温高、降水充沛 D.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8.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主要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9.按规律推理,④处欣赏季节较短的原因可能是
A. 纬度低 B. 地势高 C. 雨季长 D. 气温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 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 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 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 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21.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 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 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 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读某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22.若图中黑点代表城市,则影响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宗教 D. 水源
23.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逐步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
A. 洪水泛滥 B. 坡地开发
C. 交通线增多 D. 荒漠化范围扩大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 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 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 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 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21.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 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 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 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读某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22.若图中黑点代表城市,则影响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宗教 D. 水源
23.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逐步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
A. 洪水泛滥 B. 坡地开发
C. 交通线增多 D. 荒漠化范围扩大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年内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该地区位于我国
A. 华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青藏地区 D. 华南地区
25.有关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B. 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C. 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 一年中春季最干旱
二、综合题
26.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部分乡镇常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计划2016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实施160万人“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照亮特困山区群众希望之路。
材料二:左图为贵州省地形图,右图为贵阳市气候统计图。
(1)说出贵州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2)分析贵州虽处于南方湿润区却严重缺水的原因。
(3)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河西走廊区域图。
材料二 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脉以北、北山以南、乌鞘岭以西,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海拔约在1 100-1 500 m,大部分地方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引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而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三大绿洲农业区。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段线路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到西域。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新丝绸赋予了更深的含义。
材料三 河西走廊是我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汉代时水草丰美,沃土千里。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在这个地区进行屯垦。隋炀帝征讨吐谷浑,在祁连山峨堡作战时,所率40万大军就地伐木筑营、取薪、维修车辆,使峨堡原始森林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唐宋以后,由于滥伐山林和战争摧残,植被受到极大破坏。元明清时期,大量人口在此地垦殖,再加上干旱少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风沙横行,许多绿洲最终成为沙地。随着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恶化,它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古丝绸之路东线选择河西走廊的原因。
(2)简述河西走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可能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3)据材料三分析河西走廊环境变化的原因。
(4)结合材料并据所学知识简述河西走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
28.《爸爸去哪儿》让全国许多人认识了云南“普者黑”。“普者黑”地处云南东南部,海拔1 458米,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这里既有桂林山水的灵秀,又有江南水乡的古朴神韵,还有杭州西湖波光潋滟的明丽,更有比荷花淀还要浩荡的万亩荷花,乘船在荷塘间打一场水仗可以体验“湿身”的清凉与欢乐。(12分)
(1)云南普者黑最佳旅游时间为6至9月,根据材料请说明理由。
(2)根据云南普者黑自然环境特点,指出旅游者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29.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
1.B
2.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A错误;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B正确;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错误;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错误。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区域地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首先,秦岭—淮河一线把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分成了南方和北方,而南方和北方一系列的差异都是建立在二者纬度位置的差异上;例如亚热带和暖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甜菜和甘蔗、油菜和花生都是因温度、热量不同,这是纬度不同造成的。旱地和水田、小麦和水稻、再者,降水不同是因为我国南方雨带来得早去的晚,北方雨带来得晚去的早,这都是纬度不同的原因。
考点:南方与北方差异
3.D
4.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3.读图,H经线是105°E,自北向南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D对。没有穿过青藏高原、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A、B、C错。
4.读图,E纬线是40°N,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对。没有穿过山东、青海、江苏、河南、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A、B、D错。
考点:我国重要经纬线,我国省区分布。
5.B
6.A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5.考查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时间顺序。①图为大致长江伏旱的7月,②图大致为3、4月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③图为大致7月以前,如6月江淮梅雨期,④图为秋季,如华西秋雨。
6.考查四种降水类型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分布,考虑我们位于东亚季风区,锋面雨是最主要的降水类型 ,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雨带推移到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也就是图①,选择A。
考点:雨带的移动规律
【知识拓展】
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受锋面移动控制,降水量南多北少,雨季南长北短。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受太阳直射点北移影响,逐步西伸北移,其北侧的东南风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产生降水。
正常情况下,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是:四月开始影响南部沿海,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而华北地区自开春以来,气温持续上升,蒸发旺盛而无降水补充,出现严重春旱;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西向北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由于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引起夏涝,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九月,雨带南移,至十月我国雨季结束。
7.C
8.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7.通过该图可以得出,河流的流量在7月、8月流量最大,3、4月份为小汛期,在1月流量较小。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夏季多雨,河流流量大,应该为季风气候,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 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3、4月份多季节性积雪融水形成春汛,故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C正确。
8.有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存在两个汛期,夏汛和春汛,属于东北地区河流的特点,故答案选D项。
9.B
10.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9.甲地位于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故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农业生产可一年三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利农作物生长。两地都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海拔不是造成两地热量差异的因素,故A选项不正确;水分影响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故C选项不对;土壤是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的因素,所以D选项也不对.两地热量的差异是由于纬度不同,所以选B
10.图示甲地位于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风沙等危害;而乙地位于洞庭湖平原,多旱涝灾害、酸雨危害较严重。故选D项。
点睛:农业区位的三种因素
概念
举例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就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条件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转变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11.D
12.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1.读图,图示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内劳动力丰富、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不是限制因素,A、B、C错。区域内能源缺乏,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D对。
12.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河流、湖泊众多,有利于农业发展,A、B、D错。该地人口密度大,平原面积小,发展农业处于劣势的是人均耕地面积少,C对。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工业、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区域轮廓、注记,判断区域位置。分析选项中列出的因素,排除不可能的因素,或是判断出区域发展的优势因素,找出主要制约因素。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区域缺少优势的因素。
13.B
14.D
15.A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3.读图可知,A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纬度是中纬度,但并不是四季都受西风影响,气候干燥程度大,少水流水能;地处内陆荒漠发育,自然降水不足,河流稀少,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可以补给河流,使得河流径流变化大;不全是干旱区,天山及南北坡有少量半干旱地区,而且大陆内部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不明显。故选B。
14.西北地区的准格尔盆地东部、南部有高山阻碍,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很难到达.但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有缺口,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水汽能够进入盆地内部,并在天山山脉的北坡形成较为充沛的地形雨。故选D。
15.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基地,该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充分,有利于棉花的光合作用,这是其最为有利的条件。故选A。
【考点定位】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影响降水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因素
16.C
17.A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6.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四川盆地内,水汽不易散发,阴雨天气多,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②地地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两地昼夜温差不同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故选C。
17.读图可知,③地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且海拔高,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大,垂直差异明显,森林数种丰富,故选A。
【考点定位】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名师点睛】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18.B
19.B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的认知水平。对于山水风景的欣赏,要想体会其形象美,色彩美,必须选择夏季。夏季水热充足,植被生长茂盛,山清水秀,景观层次多,且夏季山区气象变化多,可体会云蒸雾绕的朦胧之美,变化之美。其他季节景观变化少,层次少,美感较差。故四个选项中B为最佳选项。
19.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我国不同景区欣赏时间差异原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分析图示可知,④纬度比③低,但最宜欣赏时间较短;④纬度比⑤高,最宜欣赏时间也较短。可见纬度高低均不是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A项错误。山水风景的欣赏宜选择水热充沛的夏季,而我国30°N经过地区东部高温多雨的夏季时间长,西部为青藏高原,夏季短促,气温较低,雨季较短,④处欣赏时间较短正与其地势高,夏季短促有关。故C、D项错误,B为正确选项。
20.B
21.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略
22.D
23.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2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判读出该区域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图中河流为内流河,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说明主导因素是水源。故答案选D项。
23.该地干旱少雨,生产生活用水多依赖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故这里的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的绿洲地带,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对绿洲地带的植被的破坏,造成沙丘的活化,荒漠化范围扩大,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河流的上游、地势较高的地方转移。故选D
24.A
25.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24.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曲线,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所以位于温带地区,降水集中在7、8两月,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有春旱的特征,符合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A对;西南地区雨季长,5-9月,气温高,最冷月在0度以上,B错;青藏地区夏季气温是全国最低的地方,一般在8°C左右,C错;华南地区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雨季时间长,集中在5-9月,D错。故答案选A。
25.结合前面分析,华北地区作物两年三熟,A错;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不是常绿阔叶林,B错;位于季风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C错;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抗旱任务重,D对。故答案选D。
点睛: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
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
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
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26.(1)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特征:夏季高温降水多,冬季温和降水少(2分)
(3)降水季节 变化大,冬季降水少;(1分)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多;(1分)
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1分)水稻种植需水量大。(1分)
(4)喀斯特地貌区,土壤贫瘠;地表崎岖不平,交通运输不便;人均耕地少;,地表水缺乏等。(答对4点得4分)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贵州的气候特征图可知,该地冬季温度大于0℃,而且夏季高温降水多,冬季温和降水少,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
(2)从图中可看出贵州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和溶洞,地表水渗漏多;人口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稻种植需水量大。
(3)由材料“贵州省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部分乡镇常有“八山一水一
分田”之说”可知,贵州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地表崎岖不平,土壤贫瘠;人均耕地少;
喀斯特地貌区,土壤发育不良(或土层较薄);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
考点:区域气候特征的判读、贵州地理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7.(1)①河西走廊以北有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气候干旱,地势起伏较大,行走困难,沿途缺水等,补给困难;②河西走廊以南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川广布,商队通行困难,补给不足;③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有充足的祁连山冰雪融水、自然条件较优越,农业发达。④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聚落分布较均衡,商业较发达,补给充足。
(2)①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③湿地面积缩小等。
(3)自然原因:①气候相对干旱,生态脆弱;②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气候变化使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连年战争(冲突不断);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4)①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构想,为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②利用气候资源独特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③合理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④利用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控制旅游规模,提高服务质量;⑤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同时注意合理用水、注意生态保护,防治荒漠化等)。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以河西走廊为背景区域,考查区域特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擦很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从商队的物资补给、影响通行的自然条件方面进行作答。据图可知,河西走廊的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均较恶劣,之所以选择河西走廊,主要应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同时考虑人口、经济的分布。
(2)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容该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大,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进而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湿地减少;农业不利的引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等。
(3)由材料可知,河西走廊由历史时期的水草丰美,沃土千里,演变成为生态环境恶劣、的破坏日,风沙横行,沙地广布的干旱地区,该过程的演变即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与气候干旱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增长、战争不断、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农业生产方式,不断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荒漠化的形成。
(4)本小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一结合区域特征从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回答。
点睛: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1)平原区:土地培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障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28.(1)该段时间荷花盛开风景优美;夏季气温较高,利于打水仗(水上项目进行);高原地形利于避暑。(任答两点给满分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高原地形(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带御寒衣物;太阳辐射强,注意防晒,带太阳帽、太阳眼镜、防晒霜等;为了防止打水仗受潮,多带衣服替换或携带雨衣等。(任意两点得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云南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但因其位于高原地区有利于避暑,荷花盛开,风景优美,可进行水上项目。
(2)因其位于高原地形(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带御寒衣物;太阳辐射强,注意防晒,带太阳帽、太阳眼镜、防晒霜等;为了防止打水仗受潮,多带衣服替换或携带雨衣等。
【考点定位】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旅游活动注意事项。
【名师点睛】(1)旅游时间从云南的气候分析,主要从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夏天的气候特点和景观分析。
(2)主要学生熟悉云南的气候特点——温差大、光照强(高原地形、晴天多)、夏季高温多雨(季风气候)分析旅游所需物品。
29.(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6分)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4分)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看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作为能源产生的影响,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考查水能开发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问题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利用能源产生的环境问题
1.B
2.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A错误;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B正确;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错误;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错误。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区域地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首先,秦岭—淮河一线把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分成了南方和北方,而南方和北方一系列的差异都是建立在二者纬度位置的差异上;例如亚热带和暖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甜菜和甘蔗、油菜和花生都是因温度、热量不同,这是纬度不同造成的。旱地和水田、小麦和水稻、再者,降水不同是因为我国南方雨带来得早去的晚,北方雨带来得晚去的早,这都是纬度不同的原因。
考点:南方与北方差异
3.D
4.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3.读图,H经线是105°E,自北向南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D对。没有穿过青藏高原、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A、B、C错。
4.读图,E纬线是40°N,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对。没有穿过山东、青海、江苏、河南、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A、B、D错。
考点:我国重要经纬线,我国省区分布。
5.B
6.A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5.考查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时间顺序。①图为大致长江伏旱的7月,②图大致为3、4月季风在南部沿海登陆,③图为大致7月以前,如6月江淮梅雨期,④图为秋季,如华西秋雨。
6.考查四种降水类型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分布,考虑我们位于东亚季风区,锋面雨是最主要的降水类型 ,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雨带推移到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也就是图①,选择A。
考点:雨带的移动规律
【知识拓展】
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受锋面移动控制,降水量南多北少,雨季南长北短。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受太阳直射点北移影响,逐步西伸北移,其北侧的东南风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产生降水。
正常情况下,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是:四月开始影响南部沿海,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地区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而华北地区自开春以来,气温持续上升,蒸发旺盛而无降水补充,出现严重春旱;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西向北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由于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引起夏涝,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九月,雨带南移,至十月我国雨季结束。
7.C
8.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7.通过该图可以得出,河流的流量在7月、8月流量最大,3、4月份为小汛期,在1月流量较小。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夏季多雨,河流流量大,应该为季风气候,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 7、8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3、4月份多季节性积雪融水形成春汛,故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故C正确。
8.有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存在两个汛期,夏汛和春汛,属于东北地区河流的特点,故答案选D项。
9.B
10.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9.甲地位于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故农业生产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而乙地位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农业生产可一年三熟。两地耕作制度不同主要与热量高低有关,热量高,生长期长,有利农作物生长。两地都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海拔不是造成两地热量差异的因素,故A选项不正确;水分影响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故C选项不对;土壤是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的因素,所以D选项也不对.两地热量的差异是由于纬度不同,所以选B
10.图示甲地位于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旱涝盐碱风沙等危害;而乙地位于洞庭湖平原,多旱涝灾害、酸雨危害较严重。故选D项。
点睛:农业区位的三种因素
概念
举例
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该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就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条件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就转变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能够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11.D
12.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1.读图,图示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内劳动力丰富、资金充足、技术水平高,不是限制因素,A、B、C错。区域内能源缺乏,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D对。
12.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河流、湖泊众多,有利于农业发展,A、B、D错。该地人口密度大,平原面积小,发展农业处于劣势的是人均耕地面积少,C对。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工业、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区域轮廓、注记,判断区域位置。分析选项中列出的因素,排除不可能的因素,或是判断出区域发展的优势因素,找出主要制约因素。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区域缺少优势的因素。
13.B
14.D
15.A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3.读图可知,A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纬度是中纬度,但并不是四季都受西风影响,气候干燥程度大,少水流水能;地处内陆荒漠发育,自然降水不足,河流稀少,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可以补给河流,使得河流径流变化大;不全是干旱区,天山及南北坡有少量半干旱地区,而且大陆内部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不明显。故选B。
14.西北地区的准格尔盆地东部、南部有高山阻碍,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很难到达.但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有缺口,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水汽能够进入盆地内部,并在天山山脉的北坡形成较为充沛的地形雨。故选D。
15.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基地,该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充分,有利于棉花的光合作用,这是其最为有利的条件。故选A。
【考点定位】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环境特征 影响降水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因素
16.C
17.A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6.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四川盆地内,水汽不易散发,阴雨天气多,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②地地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导致两地昼夜温差不同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故选C。
17.读图可知,③地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且海拔高,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大,垂直差异明显,森林数种丰富,故选A。
【考点定位】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名师点睛】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 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18.B
19.B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我国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的认知水平。对于山水风景的欣赏,要想体会其形象美,色彩美,必须选择夏季。夏季水热充足,植被生长茂盛,山清水秀,景观层次多,且夏季山区气象变化多,可体会云蒸雾绕的朦胧之美,变化之美。其他季节景观变化少,层次少,美感较差。故四个选项中B为最佳选项。
19.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我国不同景区欣赏时间差异原因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分析图示可知,④纬度比③低,但最宜欣赏时间较短;④纬度比⑤高,最宜欣赏时间也较短。可见纬度高低均不是④处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A项错误。山水风景的欣赏宜选择水热充沛的夏季,而我国30°N经过地区东部高温多雨的夏季时间长,西部为青藏高原,夏季短促,气温较低,雨季较短,④处欣赏时间较短正与其地势高,夏季短促有关。故C、D项错误,B为正确选项。
20.B
21.C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略
22.D
23.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2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判读出该区域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图中河流为内流河,城市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说明主导因素是水源。故答案选D项。
23.该地干旱少雨,生产生活用水多依赖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故这里的聚落多分布在山麓的绿洲地带,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大、对绿洲地带的植被的破坏,造成沙丘的活化,荒漠化范围扩大,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河流的上游、地势较高的地方转移。故选D
24.A
25.D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
24.读图,根据图中气温曲线,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所以位于温带地区,降水集中在7、8两月,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有春旱的特征,符合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A对;西南地区雨季长,5-9月,气温高,最冷月在0度以上,B错;青藏地区夏季气温是全国最低的地方,一般在8°C左右,C错;华南地区最冷月气温大于0度,雨季时间长,集中在5-9月,D错。故答案选A。
25.结合前面分析,华北地区作物两年三熟,A错;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不是常绿阔叶林,B错;位于季风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C错;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抗旱任务重,D对。故答案选D。
点睛: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
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
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
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26.(1)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特征:夏季高温降水多,冬季温和降水少(2分)
(3)降水季节 变化大,冬季降水少;(1分)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多;(1分)
人口多,生活用水量大;(1分)水稻种植需水量大。(1分)
(4)喀斯特地貌区,土壤贫瘠;地表崎岖不平,交通运输不便;人均耕地少;,地表水缺乏等。(答对4点得4分)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贵州的气候特征图可知,该地冬季温度大于0℃,而且夏季高温降水多,冬季温和降水少,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
(2)从图中可看出贵州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暗河和溶洞,地表水渗漏多;人口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水稻种植需水量大。
(3)由材料“贵州省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部分乡镇常有“八山一水一
分田”之说”可知,贵州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地表崎岖不平,土壤贫瘠;人均耕地少;
喀斯特地貌区,土壤发育不良(或土层较薄);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
考点:区域气候特征的判读、贵州地理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7.(1)①河西走廊以北有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气候干旱,地势起伏较大,行走困难,沿途缺水等,补给困难;②河西走廊以南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川广布,商队通行困难,补给不足;③河西走廊地形平坦、有充足的祁连山冰雪融水、自然条件较优越,农业发达。④人口密度相对较大、聚落分布较均衡,商业较发达,补给充足。
(2)①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③湿地面积缩小等。
(3)自然原因:①气候相对干旱,生态脆弱;②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气候变化使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连年战争(冲突不断);③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4)①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构想,为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②利用气候资源独特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③合理发展采矿业、矿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④利用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控制旅游规模,提高服务质量;⑤严格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同时注意合理用水、注意生态保护,防治荒漠化等)。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本题以河西走廊为背景区域,考查区域特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分析、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擦很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从商队的物资补给、影响通行的自然条件方面进行作答。据图可知,河西走廊的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均较恶劣,之所以选择河西走廊,主要应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同时考虑人口、经济的分布。
(2)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开垦和放牧,会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容该地水资源短缺,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大,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进而导致湖泊萎缩,河流断流,湿地减少;农业不利的引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等。
(3)由材料可知,河西走廊由历史时期的水草丰美,沃土千里,演变成为生态环境恶劣、的破坏日,风沙横行,沙地广布的干旱地区,该过程的演变即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与气候干旱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增长、战争不断、再加上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农业生产方式,不断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荒漠化的形成。
(4)本小题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可一结合区域特征从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回答。
点睛: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1)平原区:土地培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障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28.(1)该段时间荷花盛开风景优美;夏季气温较高,利于打水仗(水上项目进行);高原地形利于避暑。(任答两点给满分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高原地形(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带御寒衣物;太阳辐射强,注意防晒,带太阳帽、太阳眼镜、防晒霜等;为了防止打水仗受潮,多带衣服替换或携带雨衣等。(任意两点得6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云南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较高,但因其位于高原地区有利于避暑,荷花盛开,风景优美,可进行水上项目。
(2)因其位于高原地形(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带御寒衣物;太阳辐射强,注意防晒,带太阳帽、太阳眼镜、防晒霜等;为了防止打水仗受潮,多带衣服替换或携带雨衣等。
【考点定位】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条件,旅游活动注意事项。
【名师点睛】(1)旅游时间从云南的气候分析,主要从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及夏天的气候特点和景观分析。
(2)主要学生熟悉云南的气候特点——温差大、光照强(高原地形、晴天多)、夏季高温多雨(季风气候)分析旅游所需物品。
29.(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6分)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4分)
【来源】[中学联盟]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看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作为能源产生的影响,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考查水能开发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问题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利用能源产生的环境问题
本文标题: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7158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7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