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地质作用与地貌高考链接

地质作用与地貌高考链接

时间:2014-11-07 14:1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环节
【例1】(2013·上海地理·T5~6·4分)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第(1)题,过程①是指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这个过程需要高温高压,故选项C正确。第(2)题,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是指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故为代码④。
【答案】(1)C(2)C
【归纳提升】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
二、以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例2】(2013·广东文综·T1·4分)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通过景观图的岩层弯曲判读此处为典型褶皱山地,而形成褶皱的力量主要来自地壳运动的水平挤压。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为外力作用,图中信息体现不出高温、高压之后的变质作用。
【答案】B
【归纳提升】地质作用
分   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三、以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例3】(2011·北京文综T1·4分)图1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海南省是位于大海之中的岛屿,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其基岩海岸遍布全岛沿岸,在海浪的侵蚀下形成海蚀柱景观。
【答案】A
【归纳提升】外力作用与地貌
地质作用 形成的地形、地貌 实例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蒙古高原的戈壁、新疆的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沟谷、“V”形河谷、溶洞、石林、峰林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西南的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挪威的峡湾、北美五大湖
沉积作用 风力沉积 沙丘、黄土堆积 塔里木盆地的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流水沉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冰川沉积 冰碛地貌 东欧、中欧平原的波状起伏,日内瓦湖
 
四、以剖面图为切入点考查地质构造的类型及意义
【例4】(2012·江苏地理·T9、10·4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④处地下岩层的地质构造都属于背斜,但①、④处背斜岩层的弯曲程度更大,更易被侵蚀而形成山谷。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⑤处岩层埋藏深度线发生断裂,说明此地岩层发生断裂,并且⑤处岩层埋藏比周围岩层深,应为下降。
【答案】(1)D (2)C
【归纳提升】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皱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五、以地震、火山为切入点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例5】(2013·海南地理·T1·3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解析】结合经纬度可以得出该半岛(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的东部。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
【答案】D
【归纳提升】板块构造与地貌
1.板块: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2.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六、以原理示意图切入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
【例6】(2013·江苏地理·T7~8·4分)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1)~(2)题。

(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金刚石位于图中甲地砾石堆积物中,河流的凸岸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第(2)题,根据河流的流向,甲处堆积物主要来自于河流的上游②③支流。金刚石存在于岩浆岩,图中②处为岩浆岩,所以②处有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答案】(1)B (2)B
七、以景观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7】(2013·海南地理·T22·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下图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下图右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解析】在河流的弯曲处,由于河道的弯曲使得在凹岸和凸岸的河水流速不同,凹岸一侧流速快,侵蚀强;凸岸一侧流速较慢,沉积作用明显。
【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归纳提升】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侯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
 
八、以等高线地形图并结合具体地域考查地质作用类型的判断并分析成因
【例8】(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影响沙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二是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别大,河流有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枯水季节时,河床裸露提供沙源;三是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M地刚好处于冬春季节的下风向,风沙在此沉积。第(2)题,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河谷的走向与风向一致,对风阻挡作用小;两条河流在H县城附近交汇且该地峡谷较窄,容易形成风口。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相应的论据。首先,认真思考两种观点,看哪一种观点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其次,选择相应观点提出相应论据即可。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本文标题:地质作用与地貌高考链接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6153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6153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质作用与地貌高考链接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貌高考链接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