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演练

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演练

时间:2014-11-07 14:1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据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地貌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B.该地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的地质构造为: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2.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并且有些地区还形成了断层,这些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第2题,石油的密度较小,一般分布于背斜的顶部,因此在甲处开采石油比较适合。
答案:1.A 2.A
读“四地水系图”,回答3~4题。

①    ②    ③    ④
3.图中反映中间高四周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难度较小。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间流向四周,呈放射状,结合图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4.四地中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判断,难度中等。④处河网密布,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以流水堆积为主,故D项正确。
答案:D
读“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H地的地貌类型是(  )
A.V型谷    B.冲积扇     C.河漫滩     D.三角洲
6.下列四幅图描述了该河流谷地的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5题,H地位于陡坡向河谷过渡地带,坡度变缓、径流速度变慢,颗粒较大的沉积物首先沉积,形成冲积扇。第6题,河流从上游向下游,由于河床坡度减小,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变浅、变宽。
答案:5.B 6.A
读下图,回答7~8题。

7.若图中所示曲线为某谷地地形剖面图,a、b、c三处岩石年龄关系a=c>b,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①剖面处是背斜构造 ②剖面处是向斜构造 ③一般中午时d处气压略高于a处 ④深夜c处常吹山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由岩石年龄特点可知该地区为一向斜构造。由于该地为谷地地形,中午时山坡温度高于谷底,则山坡气压低于谷底,则a处气压略低于d,同样c处深夜吹山风也是可信的。
答案:C
8.若图示曲线为等高线,且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c、d各点气压最高的是d点 ②若有一小溪,其流向是b流向d  ③b、d的相对高度大于a、b的相对高度 ④b、d处于山脊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由等高线c>d可知a=b=c>d,且b、d等高线向高处弯曲,该处为山谷。
答案:A
在下面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9°N)到B城的公路。回答9~10题。

9.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线路③距离较短,坡度较小。
答案:C
10.图中显示,影响公路线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植被因素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形因素是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
答案:A
某河谷一块高达二百米的巨大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解析: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下,河谷崖壁上的洞穴最有可能是长期流水侵蚀而形成的。
答案:A
12.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自上而下洞穴形成的时间越来越早
C.低处洞穴较多,是因人类开凿而增加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解析:由材料及图可以推测,该处应该是长期流水侵蚀下切、地壳上升而形成的崖壁,故河流水位持续下降,自上而下洞穴形成时间越来越晚,高处早期形成的洞穴因受其他外力作用而消失。
答案:D
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①~④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  )
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西南向东北
14.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
B.④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
C.④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②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
D.③④地区的风化壳最厚
13~14.解析:第13题,图示温度值的变化逐渐减少,年均降水量也逐渐减少,反映了风化壳由东南向西北的变化特点。第14题,①②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由于生物生长旺盛,且降水丰富,微生物分解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④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温差较大,物理风化较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
答案:13.C 14.B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主岛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的分布示意图。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读图回答15~16题。

15.此处应(  )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B.位于板块消亡交界
C.位于美洲板块         D.不位于板块交界处
解析:夏威夷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答案:D
16.下列最能代表从夏威夷群岛主岛(1)到链状火山岛屿(2、3、4)的年龄分布情形的图是(  )

解析:夏威夷群岛主岛(1)处是新的岩浆喷出的地方,岩石年龄最年轻,距离该处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答案:B
读“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若该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的地貌是(  )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解析: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在山麓地区形成冲积扇。
答案:B
18.如果河中有沙金,淘金点产量最高的可能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图中显示的河段是弯曲的,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判断,b处堆积作用强,便于淘金。
答案:B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  )
A.甲层深度约2 900千米              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解析:图中显示乙层中含有化石,则属于沉积岩层,是由外力作用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故B正确。依据材料中信息,甲层位于最下面,则甲层时代最古老,但不能判断其深度;依图中信息,该图中可能共有四个地层。
答案:B
20.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解析:地点3缺失了乙层,且图中三个地层都有化石,说明是沉积岩层;则其过程可能是先经历沉积作用,然后地壳上升,使乙层被外力侵蚀掉,然后地壳再次下沉,又经历沉积作用形成丙、丁两层,故A正确。
答案:A
二、综合题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均为河流堆积地貌,试比较两者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
  形态特征 分布规律
   
   
 
(2)分析制约图中河流流向的主要因素。
(3)若该河流经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说明此高原的聚落分布特点和原因。
(4)如果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新疆中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那么甲处适宜发展的农业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甲位于山前,是河流流出山口后冲积形成的冲积扇;乙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是河流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第(2)题,断层地带容易被侵蚀而发育成河谷,地势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第(3)题,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聚落多分布在河漫滩平原上。第(4)题,我国西北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热量相对充足,山前冲积扇由于有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水源充足,可发展绿洲农业。
答案:(1)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冲积扇坡地 河流流出山口处 低缓平坦(平原) 河流中下游地区
(2)地形(地势)、断层。
(3)分布特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原因:河谷地区地势低平,热量相对充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4)绿洲(灌溉)农业
22.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地层剖面示意图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1)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2)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3)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解析:第(1)题,图示B层到K层倾斜,说明该地区在K层形成后发生过褶皱。N层到P层岩层呈水平状态,说明褶皱发生于N层形成之前。第(2)题,由图中可知,断层M左右两侧地层,左侧缺失H、I、J、K层。第(3)题,图中显示N、O、P地层沿断层M发生位移,故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答案:(1)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2)H、I、J、K地层缺失。
(3)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本文标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演练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6153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61536.html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演练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表形态的塑造试题演练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