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桂林为什么不申遗?

桂林为什么不申遗?

时间:2014-07-04 19:23 来源:未知 作者:单之蔷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喀斯特”地貌应改为“桂林”地貌
怎样才能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呢?我知道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美,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美。标准是这样说的:异乎寻常的自然现象,要有自然美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当然遗产不是选美,遗产还要求入选名录的自然景观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难道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不美吗,难道它不是反映地球演化阶段的典型吗?
我把电话打到了地处桂林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的“岩溶地质研究所”,找到了研究喀斯特地貌几十年的著名学者朱学稳教授。
“其实,Karst(喀斯特)这个词,不如改为‘桂林’。用‘桂林山水’来代表地表上‘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为主的侵蚀和再沉积造成的地上地下的各种形态’,更形象,更准确,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朱教授说。
“Karst”(喀斯特)这个词是亚得里亚海北岸一处高原的地名,这里位于斯洛文尼亚与意大利交界处。这个词的词意是“石头”,意思是这里是一处满布石头的地方。但是这里的石头组成的地形有些奇特。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寿越教授多次去那里考察。他和我说,那里的地形起伏不大,是微微起伏波状的石灰岩地面,低洼处有漏斗和竖井。从外观看很平淡,不是很引人注目,更谈不上壮丽迷人,但是这里地下的洞穴还是比较独特和出色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观看起来很平常的地方的名字成了一种地貌和一门学科的名字。这是因为19世纪末一个叫斯维伊奇(Jovan Cvijic)的学者对这里的地貌和水文进行了研究,于1893年和1918年分别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并以“Karst”一词称呼这里的地貌和这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从此“Karst”就成了这种地貌类型的名称,这个词有时也是动词,表示这种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过程。斯维伊奇也成了“喀斯特之父”。
可是斯维伊奇不会想到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这种所谓的喀斯特地貌,分布更广,规模更大,类型更多,发育得更完美,更壮观。
在20元面值的人民币上,背面即是桂林山水的风光。渔翁、竹筏、碧水、秀山、倒影……似乎已经成为桂林的形象名片。当我们看到图片中如此奇秀山水、如诗胜景,又怎能不对之心生向往呢?
斯维伊奇更想不到,比他早200多年,一个叫徐霞客的中国人已经跋涉在中国南方的广大喀斯特地貌中,开始探究这种地貌的奇特之处。他攀登过无数无以立足的石灰岩山峰,他探过数百个石灰岩的溶洞,他早已看出这种地貌与其他地貌之不同,他把石灰岩的山称为“石山”,把非石灰岩的山叫“土山”。既然“喀斯特”不过是“石头”的意思,那么徐霞客的“石山”不是更形象吗?况且徐霞客的命名要早200多年呢。从这种意义上说,“喀斯特”这个词不如换成“石山”。
斯维伊奇如果看到中国广西的桂林山水的话,他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他应该感到震撼。中国的桂林山水与喀斯特高原波状起伏的岩石平原洼地比照,简直就是大厦与茅舍比。我想正是源于这种原因,朱学稳教授才说:“喀斯特”不如改成“桂林”吧。
“如果喀斯特这个词晚一点出来的话,这种地貌就叫‘桂林’了。”没想到当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陈安泽教授咨询他对桂林山水的看法时,他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样,几乎与朱学稳教授的话意思一样。
理解桂林山水的两个关键的概念:峰林与峰丛
要理解桂林山水的美和价值,我们要弄清楚两个概念:峰林和峰丛。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有地上的有地下的,有正地形有负地形。比如地上的有峰林、峰丛、石林;有峡谷、坡立谷、盲谷;地下的有溶洞、天坑、漏斗、地下河、伏流、竖井等;溶洞中又有各种沉积物:钟乳、石笋、边石坝等。
  本文标题:桂林为什么不申遗?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5892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5892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桂林为什么不申遗?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桂林为什么不申遗?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