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经济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经济地理 > 欧洲-俄罗斯(2)

欧洲-俄罗斯(2)

时间:2018-09-20 21:05 来源:地理教师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与稀有战略金属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储量较少,不能自给。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和形成完整工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一些大型能源与原材料基地分布又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综合工业基地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部分工业资源集中分布在国土北部与东部地区;急需能源和原材料、经济又比较发达的西部欧洲地区资源严重不足且品种欠缺;而矿产资源丰富和品种齐全的乌拉尔地区,过去一向称之谓“自然资源宝库”,但由于长期开采,有些资源已渐枯竭,大量能源与原材料需要由外区调入,当地资源的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造成每年近10亿吨能源和原材料的长距离运输,给交通运输部门带来很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人口与民族
  俄罗斯是一个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地广人稀的多民族国家,每平方里的平均人口密度只有8.5人,仅相当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36人)的1/4,可见,俄罗斯的人口容量潜力是巨大的。俄罗斯人口的文化水平与劳动力素质较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俄罗斯人口增长缓慢,地域分布很不平衡以及复杂的民族因素等,对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不利的影响。

  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近70年来,俄罗斯的人口增长近60%,城市人口比重已从1913年的17%,迅速上升到1990年的74%,是前苏联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高自然增长率(15‰)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转变为低出生率(14.6‰)、低死亡率(10.7‰)和低自然增长率(3.9‰)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但是,人口增长缓慢也带来了人口老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从1950年10%上升到1989年的18%)和劳动力后备资源逐渐减少(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32.1%下降到1989年的24.5%)的局面,这将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俄罗斯人口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其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相一致,只占全俄面积1/4的西部欧洲地区(包括乌拉尔)却集中了全俄人口的3/4,其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人,人口最为集中的莫斯科州和列宁格勒州的人口平均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34人和78人。而占国土面积3/4的东部亚洲地区只分布有全俄1/4的人口,其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人,其东北隅的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和马加丹州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都仅有0.4人。

  俄罗斯人口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内,这里自然条件较好,适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圣彼得堡—罗斯托夫—伊尔库次克这一长三角楔形带内,集中了俄罗斯的主要工业区、农业区和大多数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罗斯托夫、萨马拉、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等。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人口也比较集中。

  俄罗斯的人口分布现状是长时期,尤其是近两个世纪人口移动的结果。沙俄的领土扩张,19世纪下半叶的铁路修筑热潮和苏联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卫国战争和五、六十年代的开垦生荒地及其以后的生产布局东移等,是俄罗斯人口大规模移动(主要是东移)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人口东移的规模已大为减弱,还经常出现人口移动停滞乃至倒流的现象,从而加剧了开发东部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开发森林资源和发展建筑业与农业等方面,不得不采取劳务进口等办法。

  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布特点
  沙皇俄国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1861年开始对农奴制进行改革,标志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始。在现代纺织业带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煤炭、石油、化工、钢铁和机械等现代重工业部门,资本主义农业也开始发展起来。19世纪末掀起的铁路修筑热潮又进一步推动了俄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70多年过程中,加快了工业化进展,国民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国民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形成了部门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其产业结构独具特色。联盟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其经济实力已大为削弱,但其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前苏联相比并无明显改变。

  资源型产业结构特点十分明显。俄罗斯是一个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基础工业十分雄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基本化工、机械工业和森林工业等,是其主要专门化部门。原油、天然气、煤炭、钢铁、发电量、水泥、木材与酸碱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几位,能源与原材料均有大量出口。这些部门构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支柱产业。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突出地位,重工业发达,轻工业与食品工业较落后。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军工与国防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因此,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轻工业与食品工业发展甚为缓慢,其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5%。多年来,对轻工与食品工业的投资只有工业总投资的13.5%。近40年来消费品总产值的增长只为生产资料总产值增长的 1/3,而且,生产技术落后,许多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均不能满足需要。

  农业发展缓慢,是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农业产值约占全俄工农业总产值的20%。农牧业并重,两者的产值几乎各占农业的1/2。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投资不足,政策多变,经营管理不善,以及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年平均增长约为3%左右)且不稳定,减产幅度较大。自70年代以来,俄罗斯已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净进口国,落后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后腿。

  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包括河运、公路、管道与航空运输相配合的、较为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由于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产业与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其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15%左右,基本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生产力布局逐渐东移和东部地区的不断被开发,促使加工工业与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平均运距逐渐增加,以及由于内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加,致使交通运输业愈来愈成为影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三产业不发达。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只重视生产领域,忽视非物质生产领域;只重视生产环节,忽视交换、流通与消费环节,致使商业、贸易、金融、旅游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各种市场都不够发育。效率与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致使其经济逐渐缺乏活力。

  产业结构开始变化。由于俄罗斯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内向型产业模式转为开放型产业模式,因此,其产业结构必将受世界市场的更大影响,向协调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俄罗斯加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状况也将得到改善。地理

  产业分布自西向东逐渐推移。俄罗斯欧洲地区的中北部是其民族发祥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首先获得发展的地区。十月革命前已初步形成西北区和中央区等工业区,南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商品性农业也获得了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到卫国战争前,西北与中央两个老工业基地得到了改造和发展;建立了乌拉尔—库兹巴斯煤炭—冶金基地,并带动了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机械、电力与化学工业的发展;着手开发伏尔加—乌拉尔油田;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采矿业、森林工业和渔业均有发展。卫国战争期间,重点加强了乌拉尔工业基地的建设,同时,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工业也有一定发展。50年代以来,俄罗斯在不断加强其西部欧洲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有步骤地实施开发东部亚洲地区的战略。在东部地区实现了以建设一系列大中型水电站为重点,带动一批耗能工业发展为目标的安加拉—叶尼塞工程计划;建成了世界闻名的秋明油气田,并带动了石油化工的发展;修筑了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即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在南西伯利亚开垦了大片生荒地;为开发新区组建了十多个地域生产综合体,着重发展基础工业。由于产业布局逐渐东移的结果,目前,在俄罗斯欧洲地区(包括乌拉尔地区)已经形成较为强大的加工工业地带,其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已经成为全俄主要的能源与原材料基地。

  工业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由能源、冶金、机械、化工、森工、建材、轻工与食品等主要部门构成,其中以前四大部门更为重要。

  (一)能源工业
  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以及经济水能资源蕴藏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近30年来,燃料生产增长5倍以上,电力生产增长了6倍多。同时,燃料动力的生产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石油和天燃气在燃料动力平衡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核能的增长也很明显,而煤炭已由40年代占第1位降到目前的第3位,位于石油和天然气之后。

  石油工业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原油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俄罗斯原油主要蕴藏在东部与北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原油储量就占全俄的3/4左右,其次为季曼—伯朝拉地区。俄罗斯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地区。其北部沿海及近海地区将是有希望的原油蕴藏区。
  本文标题:欧洲-俄罗斯(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jing/2464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jing/24647.html

顶一下
(6)
60%
踩一下
(4)
40%
-------
欢迎你对欧洲-俄罗斯(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欧洲-俄罗斯(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