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理论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理论地理学 > 地理熵

地理熵

时间:2010-01-29 02:11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五、地理

  熵本是热力学中一个基本的状态函数,由于它能深刻揭示物质存在的某种本质,并能解释物质起源与世界有序的原因,因此很早以前,其基本概念就被引用到其他学科中。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著作《生命是什么》一书中,率先使用熵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在国际上引起很大震动。本世纪70年代,普里高津教授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后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协同学”,均与熵的研究密切相关。在地理环境这样的复杂开放系统中引入熵的基本概念,也能使得地理学家对于其理论基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为地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不仅丰富了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了有别于在其他专业中所使用的术语,我们在此选用地理熵,作为与地理学有关的特定解释,以便在理论上和应用上,更加接近于地理学的内容。

(一)地理熵的概念

  在经典物理学中,熵的引入是比较抽象的。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地理熵的基本概念并认识它的体现,在这里我们先举出一个浅显的例子:在一块管理得很好的农田里,由于土地平整,土壤结构均一,土壤肥力一致,太阳辐射能的收入没有差异,温度没有空间变化,水分供应条件类似,土地自然生产力表现出均衡的特性,并且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清除杂草,所生长的农作物形态整齐,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不明显,……于是,我们就说这块农田的有序性高,混乱程度小;与此相对照,另一块土地上,除开各种各样的自然差异外,加上人为管理很差,其上杂草丛生,农作物生长参差不齐,成熟日期也相差很远(对于其上的每个个体而言),植株之间的变异也很大,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说此块土地的有序性低,混乱程度大。比较上述两种状况,我们即说前一块的地理熵值小,而后一块的地理熵值大。

  对于地理熵的概念,一般可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首先,它可以理解为地理系统混乱程度的标志。一个地理系统,按其等级划分原则,总是由许多微观状态构成的(例如农田中的每一个植株个体即表示一个微观状态),这种数目众多的微观状态的组成,有着各种各样的配容方式(即组合方式),当其方式的种类越单调,直至趋向于一个固定的范式时,则该地理系统的总体表现为有序;当其方式的种类越复杂,即越趋向于各种方式出现的机会均相等时,则该地理系统的总体表现为无序。有序所对应的地理熵值低,直到等于零,为完全有序;无序所对应的地理熵值高,直至趋向于无限大,为完全无序。一般的地理系统中,其地理熵的数值介于零与无限大之间,不同的数值表示了不同的有序程度,故在一个十分抽象的意义上,实现了地理系统的数量比较和品质评比。

  其次,地理熵的数值是变化的,而不是固定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加入外部能量干扰的条件下,经典熵值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并且是不可逆的,它总是自发地朝着熵增大,即向着无序的和混乱的状况发展。此种自动演进过程对于地理熵而言,与经典的熵增大稍有不同,即一个地理系统的熵值水平,总是与该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相适应。在未抵达其自组织能力之前,熵值常会有一个短暂地、自发地向着某个水平靠近,直至该过程完成,即达到与自组织能力相匹配的有序水平时,具有一种企图维持此水平的倾向。例如,在热带雨林中,某个小面积的森林被砍伐或烧光之后,如果该处地理环境条件未遭到质的改变,则在自然情况下通过一段时间,生物演替仍能使此块土地上的植被恢复到热带雨林的顶极水平,这就是地理熵变化与热力学中熵的定义略有不同之处。

  第三,经典热力学对于有序性的一般认识是,倘若系统原先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是不可能在非平衡态下自发呈现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结构的。但是普里高津的研究指出,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能量与物质,即从外部不断地输入负熵流,则有可能从远离平衡态下的无序转变成为各种意义下的有序。此项研究成果除了使得普里高津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外,还给其他学科(包括地理学)添加了一件认识世界、探求规律的强大武器。在此种意义上,地理熵在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中,将会有生动的体现。
  本文标题:地理熵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lilun/748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lilun/748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
欢迎你对地理熵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熵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理论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