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 地理接受式学习(2)

地理接受式学习(2)

时间:2010-12-17 15:22 来源:地理教师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3.2 地理讲解式教学的内涵和运用要求

4.3.2.1 地理讲解式教学的内涵

地理讲解式教学就是地理教师根据地理知识的属性,并将地理知识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组织地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选用不同的地理语言类型和相应的讲解方法呈现出来,学生进行内化的过程。

4.3.2.2 地理讲解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般来说,地理讲解式教学包括如下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地理讲解式教学开始时,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尽可能地达到目标。

(2)组织、呈现信息

这是讲解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地理教学内容只有经过合理的组织,才能使其变得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常,在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先行组织者”来帮助学生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最佳的先行组织者能将学生头脑中的原信息与新信息联系起来教学,从而使新信息变得易于理解。在地理教学中,根据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和作用,可以将其分为模像式的先行组织者、解释性的先行组织者、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和思考线索式的先行组织者四种形式。

阅读卡片 地理教学中的四种先行组织者

① 模像式的先行组织者

所谓模像式的组织者,是指以地图、略图、板画、图表、模型、幻灯、录像、电影等直观手段以及这些直观手段的组合方式呈现的引导性材料。模像式组织者的最大特点是其具有的直观可感性和易理解性,因此它适宜运用于这样的学习情境:当学生面临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认识任务且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时,应给学生呈现模像式的组织者。其具体方法是,教师针对学生理解的困难所在,对地理直观手段予以设计,使它具有比待学习的地理新材料强得多的易理解性,经这样的设计加工后,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习。例如将地理略图与联系图表组合起来,充当 “先行组织者”。在学习中国地理有关黄河泛滥原因与治理整顿的知识时,可将黄河略图及表示黄河泛滥原因与治理关键的图表组合起来,充当模像式的组织者。这一 “先行组织者”直观显示了黄河中下游的分段,中游泥沙下泄的影响因素,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等内容。学习这样的 “先行组织者”显然有助于学生对 “根治黄河”课题的深入学习。

由上例可见,模像式组织者的主要优点是,使学生获得浅易的理解,进而通过类比方式将这种易理解性转移到新的学习材料当中,加速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的迁移。

② 解释性的先行组织者

我们把与新的地理学习材料有某种可类比的属性且比新的地理学习材料更为通俗的引导性材料称为解释性的组织者。在学习具有一定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地理新材料之前,呈现解释性的组织者可使学生先获得较为一般和通俗的理解,形成同化新的学习材料的 “认知停靠点”,之后再呈现新的学习材料。

解释性的组织者适宜在较为复杂、抽象的地理学习材料之前呈现。这是因为,学生直接去解释某一复杂、抽象的新材料时,因其认知结构中缺乏可以同

化新知识的适当概念,难以理解这样的新学习材料。此时,不失时机地呈现一个比新的学习材料更易理解、更通俗的 “先行组织者”,会极大地提高新知识的可理解度,加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当注意的是,教师所呈现的解释性组织者形式上可以千变万化,如它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描述,可以是一则生动的实例,可以是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材料等等。但在内容上,解释性的组织者一定要与新的地理学习材料有某种可类比的属性,同时要比新的学习材料更浅显。

③ 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

所谓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是指以比较方式将新的地理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相比拟,利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引导性材料。例如,在分析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空间分布的独特性时,其他大洲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特点可以充当它的 “先行组织者”;分析北美西海岸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局限性时,西欧类似气候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内容可以充当它的 “先行组织者”等等。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比较方式明确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因而,已学习区域的有关知识可以充当后续学习区域相关知识的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

比较性的组织者适宜在以下两种情境下运用: (1)在学生面对新的地理学习任务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不够巩固;(2)当学生面对新的地理学习任务时,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辨别不清,理解上产生障碍。如果出现这两种情形,老师应呈现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性的组织者,使学生顺利地利用已有知识去同化新知识。

④ 思考线索式的先行组织者

所谓思考线索式的组织者是指以语言讲解、板书提示等方式呈现的解决某种问题的思路和认知框架。该类型的组织者适用于在解决问题之前与解答过程中呈现,尤其适合那些思维操作比较复杂,其中又蕴含着有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线索而学生难以归纳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即可呈现思考线索式的组织者,帮助学生确定思考的方向与线索,减少或避免盲目与错误思维操作的影响,使学生学会监控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进程,参照教师所提供的 “组织者”调整自己的思路,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袁孝亭,娄晓黎?地理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地理教学,1999 (5).

 

 

【活动】设计讲解 “饱和空气”概念的先行组织者。(提示:围绕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的水汽就形成了饱和空气这一知识主线,设法使这一知识能够直观地呈现出来)

(3)注意互动

地理讲解式教学即使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大量的师生互动为特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去发现并回答问题。

(4)回顾复习

讲授结束时,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反思新学到的知识点及其运用途径、对个人的意义等。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

 

阅读卡片 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

① 提纲挈领,归纳总结。这是最常见的结尾方式。在新课结束之后,把课堂讲授内容作概括总结,要求作到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不能只是前面教学内容的机械再现,简单重复。它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完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课后,可归纳总结为:“一个粮食问题,两个解决途径,三种粮食作物,四个产粮大国,五大小麦出口国。”

② 动口动手,练习检测。在新课结束后,可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作业,作为课堂小结。练习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从易到难,层层深入,一般不超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设计恰当的练习进行小结,既可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又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③ 巧设悬念,承前启后。地理教材内容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进行课堂小结时,除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外,还可巧设悬念,引出下一个问题的讲解,诱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大气环流”一节是在假设地表性质均一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运动的特点的,该课结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的地球表面性质并不均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要知情况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进而引出下一节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④ 知识疏理,绘图列表。地图是地理学一种特殊语言。我们要求学生一方面能通过对地图的分析去获得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获得的知识记忆在地图上。因此,教师上课常常绘制版图,边讲边画,讲完新课内容后,则利用图表进行小结。例如,讲 “气旋和反气旋”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北半球为例讲解,先把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的情况画成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把讲授的内容从气压状况、气流状况、中心气流运动方向、过境时天气及实例等五方面整理成一个表。小结时让学生自己绘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图,并将图、表对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 联想对比,区别异同。许多地理概念、事象和原理既相关又相异。课堂小结时可把教学内容中那些形式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原理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 “能源问题”这一节课结束时,师生共同概括世界和我国在能源消费构成问题上的相同和相异之处,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地理课堂小结形式多种多样,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年龄、课型特点、教材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好 “结尾”,切忌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这样才能收到既别开生面,又言简意明,巩固知识,耐人寻味的效果。


  本文标题:地理接受式学习(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aoxue/2206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aoxue/2206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地理接受式学习(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地理接受式学习(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