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地质学家是把脑力劳动和艰苦的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特殊的职业者。为了研究盐湖的成因,郑绵平数十次深入青藏高原考察,藏北无人区和罗布泊“耳环”中心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主持在高原腹地海拔4420m的扎布耶盐湖建立了长期科学观察站。他从丰富多采的中国青藏高原盐湖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演绎出:“多级盐湖成矿”模式(图1),建立了“湖区—湖系—湖群—湖链”的内陆湖盆体系和高阶湖——低阶湖成矿系列理论。这个理论对形成盐湖的重要属性(湖盆演化、物质来源、盐分迁移方式、富集成矿条件和过程等),用互相联系和运动的系统论观点加以概括。通常盐湖都是由淡水湖长期演化而成的。在高原盐湖前期的淡水湖湖域规模较大,河湖串连,称为“泛河湖期”,并常形成以高分水岭为界,相互分隔的、面积达1万至数万平方公里的湖域,称为湖系。在湖系内部次湖盆地之间呈网状连通。以后,随着气候干旱和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湖系解体,但在大湖周围或侧面的次湖盆地之间往往还“藕断丝连”,形成多条湖链或湖环排列组合的若干个次湖盆群,称为“湖群”。湖链是由一个方向上有地下或地表水联系,并往往有由高往低台阶变化盐度不一的串珠状排列的若干次湖盆地所组成。盐湖往往在这些湖链收缩分离阶段形成,在其高位盐湖的次湖盆称为“高阶(盐)湖”;在其低位形成者称为“低阶(盐)湖”。郑绵平的研究表明,这种台阶式展布的盐湖次盆地,在青藏高原以至美洲、非洲盐湖区相当普遍;根据其特定的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图1),他提出了“多级盐湖次盆地成矿模式”,论证由于在其次盆地所处的高程和存在的时间差异,在重力场、磁场和选择性化学分异下,盐类组分必然由高阶湖向低阶湖迁移,形成不同组合的固液相成矿系列。通常易溶盐,即离子键结合组分和一价的碱金属较易于向低阶湖迁聚,它们属于强迁的组分(Cl、SO4、Na、K、Li、Rb、Cs、Br、I、B 等);由于离子作热运动到相对均衡状态所聚积的能量不同,离子由高往低运动的速度和数量各不相同;受重力场制约,湖水的矿化度具有向低阶湖增高的普遍规律;而各种阴、阳离子迁移能力,受重力场影响,与离子密度大小有关;但因介质环境、特别是水化类型和酸碱度的差别,使离子由高阶湖向低阶湖迁移的强度有所变化:
本文标题:郑绵平与我国盐湖科学(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xue/2013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xue/20131.html